-
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以治疗病原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治疗药物之一[1]。然而,近年来随着抗感染药物品种增加、仿制药入市及临床不合理使用,导致其不良反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此外,羁押人员属于特殊群体,生活空间及范围受限、健康意识相对较差,易发生及传播感染性疾病,故而监管场所配备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感染性疾病提供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羁押人员健康至关重要[3]。然而,目前鲜见针对羁押人员使用抗感染药物所致ADR特点及规律的研究。
帕累托图分析法(又称ABC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管理技术,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事物及质量问题进行排队,抓主要矛盾,反映“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4]。帕累托图分析法可用于药事管理领域,利于分析ADR及推动临床合理用药[5]。笔者率先将帕累托图法用于羁押人员抗感染类药物导致ADR的分析,明晰导致ADR的药物、种类及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为羁押人员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HTML
-
158例抗感染类药物所致的ADR中,以男性为主(90.51%),20~59岁年龄人群ADR均占20%以上(表1)。
年龄(岁) 男性(例) 女性(例) 总例数 构成比(%) 20~29 33 1 34 21.52 30~39 30 3 33 20.88 40~49 35 2 37 23.42 50~59 38 7 45 28.48 ≥60 7 2 9 5.70 合计 143 15 158 100 -
158例ADR报告中,109例(68.99%)羁押人员联合使用药物,49例(31.01%)使用单药治疗;静脉滴注34例(21.52%),口服给药124例(78.48%)。关联性评价:肯定107例(67.72%),很可能48例(30.38%),可能3例(1.90%)。
-
158例抗感染类药物所致ADR药品分类见表2,帕累托图分析结果见图1。第1~2项累计构成比在0%~80%区间,为主要因素(A类),导致ADR的药物依次为抗结核类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拉定)。第3项累计构成比在80%~90%区间,为次要因素(B类),导致ADR的药物主要是磺胺甲唑。第4~8项(抗病毒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硝咪唑类)累计构成比在90%~100%区间,为一般因素(C类)。
序号 药品分类 例数 构成比(%) 累计构成比(%) 因素类型 1 抗结核药 103 65.19 65.19 A 2 头孢菌素 23 14.56 79.75 A 3 磺胺类 14 8.86 88.61 B 4 抗病毒类 8 5.06 93.67 C 5 青霉素类 3 1.90 95.57 C 6 氨基糖苷类 3 1.90 97.47 C 7 氟喹诺酮类 2 1.27 98.73 C 8 硝咪唑类 2 1.27 100.00 C -
抗感染类药物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帕累托图分析结果见图2。第1~2项累计构成比在0%~80%区间,为主要因素(A类),系统损害主要累及肝胆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第3项累计构成比在80%~90%区间,为次要因素(B类),系统损害主要体现全身性反应。第4~8项累计构成比在90%~100%区间,为一般因素(C类)。
序号 累及系统 主要临床表现 例数 构成比(%) 累计构成比(%) 因素类型 1 肝胆系统 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损害、肝炎、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升高 95 60.13 60.13 A 2 皮肤及其附件 皮疹、瘙痒、荨麻疹、斑丘疹 30 18.99 79.12 A 3 全身性反应 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发热 17 10.76 89.88 B 4 血液系统 白细胞减少、贫血、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 6 3.80 93.68 C 5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十二指肠溃疡 4 2.53 96.21 C 6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耳鸣、神经炎、头晕、共济失调、惊觉、谵妄、脑电图异常 3 1.90 98.11 C 7 心血管系统 潮红、低血压、心悸 2 1.26 99.37 C 8 泌尿系统 肾功能异常 1 0.63 100.00 C -
在158例ADR病例中,严重ADR有62例(39.24%),新的ADR 3例(1.90%)。21例(33.33%)严重ADR经及时停药和(或)对症处理后痊愈;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或痊愈的有65.08%(4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十二指肠溃疡,涉及的药物种类主要为抗结核类、头孢菌素类,主要累及肝胆系统和消化系统。新的ADR主要表现为脑电图异常、共济失调、肾功能异常,涉及的药物种类主要为抗病毒类、磺胺类,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泌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