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是指由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而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躯体及精神心理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通常发生在40~60岁[1-2] 。现代研究表明,60%~90%的妇女会出现PMS表现,其症状包括易怒、头晕、心悸、失眠、肥胖、焦虑和抑郁等[3-4];亦有研究表明,女性在绝经期前后,其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5],它不仅影响到妇女的日常活动、心理和身体健康,更大大降低了她们的生活质量。根据文献研究,中医药在治疗PMS的效果明显,但其用药规律和特点未见到系统的总结。因此,本研究收集各数据库收录的近20年内以PMS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并将其进行统计处理及聚类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PMS的用药规律[6]。
HTML
-
检索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 以“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并“中医药治疗”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 2022年2月。
-
①研究对象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7]:女性,年龄45岁及以上,出现症状包括月经异常、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月经量减少或增加、月经时间延长甚至淋漓不尽;临床症状包括头晕、耳鸣或头痛、出汗增多、皮肤发红或灼热、瘙痒、阴道干燥、虚弱、易怒或抑郁、失眠健忘和情绪波动、背部和膝盖疼痛、酸软、舌头发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不考虑人种和病情程度等因素。②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且数据分析显示其有效性;③明确的药物组成;④有临床研究文献且研究病例大于30例。
-
①文献属中医药外治法;②个别病例报告、传统医学案例、动物研究、机制研究、药理研究及综述类文献; ③各数据库中重复文献按照1篇文献处理。
-
在Excel表中输入筛选出的中药复方详细信息,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8]、《中药学》(第10版)[9]进行规范处理药味名称,如将“淫羊藿(仙灵脾)”“首乌藤(夜交藤) ” “墨旱莲(旱莲草)”等统称为“淫羊藿” “首乌藤” “墨旱莲”等。
-
利用 Excel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
数据库建立后,首先通过排序,筛选出相对频率高的药物,然后将使用频率超过30次的药物数据导入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在 “使用”菜单中选择“系统聚类”,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联结,画出树状图,从而对高频用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
检索获得的文献数为1 748篇,经合库查重剩余422篇,初筛及全读后最终纳入184篇,收集处方184首,涉及药物122味。
-
184篇文献中共含中药复方/中成药184首,涉及药物 122 味,总用药频次达1904次。其中使用频次20次以上的药物38味,累计频率达 79.27%,见表1。
药物名称 频次 频率(%) 药物名称 频次 频率(%) 白芍 85 4.49 浮小麦 34 1.80 牡蛎 79 4.18 麦冬 26 1.37 山茱萸 75 3.97 五味子 26 1.37 茯苓 74 3.91 丹参 24 1.27 当归 71 3.75 牡丹皮 23 1.22 甘草 70 3.70 白术 23 1.22 女贞子 68 3.60 黄芪 22 1.16 熟地黄 65 3.44 川芎 22 1.16 山药 63 3.33 巴戟天 21 1.11 枸杞子 55 2.91 百合 21 1.11 酸枣仁 50 2.64 泽泻 21 1.11 淫羊藿 46 2.43 黄连 21 1.11 柴胡 45 2.38 地骨皮 21 1.11 知母 44 2.33 远志 21 1.11 生地黄 40 2.12 仙茅 21 1.11 墨旱莲 40 2.12 黄芩 20 1.06 龙骨 34 1.80 何首乌 20 1.06 菟丝子 34 1.80 首乌藤 20 1.06 黄柏 34 1.80 党参 20 1.06 -
按《中药学》[9] 将涉及的122味中药根据药物种类进行分类,发现在PMS的治疗中,补虚药(46.23%)应用最多,见表2。补虚药中补气药(29.26%)使用最多,其次分别为补血药(29.03%)、补阴药(26.74%)、补阳药(14.97%),见图1。
药物类别 总频次 频率(%) 药物类别 总频次 频率(%) 补虚药 881 46.27 理气药 42 2.22 清热药 260 13.75 化痰止咳平喘药 18 0.95 收涩药 151 7.99 开窍药 8 0.42 安神药 141 7.46 温里药 8 0.42 平肝熄风药 118 6.24 化湿药 5 0.26 利水渗湿药 96 5.08 祛风湿药 3 0.16 解表药 79 4.18 止血药 3 0.16 活血化瘀药 77 4.39 泻下药 1 0.05 -
在122味治疗PMS的中药中,涉及5种药性、7种药味、12种归经。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占总频次的94.69%;其中以寒性药物为主,占38.05%;性味涵盖甘、苦、寒等,占总频率81.67%,其中甘味占总药味的36.11%;归经多属肝、心、肾、肺、脾经,肝经占所有药物归经的21.31%,见表3。
药性 频数 频率(%) 药味 频数 频率(%) 归经 频数 频率(%) 寒 43 38.05 甘 65 36.11 肝 62 21.31 温 35 30.97 苦 48 26.67 心 58 19.93 平 30 25.66 辛 34 18.89 肾 42 14.43 凉 3 2.65 咸 12 6.67 肺 34 11.68 热 3 2.65 酸 10 5.56 脾 33 11.34 涩 7 3.89 胃 29 9.97 淡 4 2.22 大肠 16 5.50 胆 7 2.41 膀胱 4 1.37 小肠 3 1.03 心包 2 0.69 三焦 1 0.34 -
对使用频次超过3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显示, 主要为两大类。第Ⅰ类:白芍、牡蛎、熟地黄、当归、茯苓、甘草、山药、山茱萸、女贞子,为逍遥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逍遥散具有养血、柔肝、解郁之功效,是肝郁血虚脾弱证的常用方剂;第Ⅱ类:酸枣仁、枸杞子、淫羊藿、知母、柴胡、墨旱莲、生地黄、菟丝子、龙骨、浮小麦、黄柏,较类似于知柏地黄方合酸枣仁汤,具有养血养阴、补益肝肾、清热除烦的特点,临床常用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者,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