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2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现象逐渐受到我国科技界和决策层的关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1]。2020年2月,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将推进改革,遏制广泛存在的“SCI至上”现象。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2010至2019年中国作者向全球SCI贡献了18.06%的论文,而中国的SCI期刊只发表了全球论文的1.72%,而这1.72%的论文的85.06%是中国作者贡献的。高被引论文外流现象更甚,ESI数据库中近1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1%的论文中,我国有14.3万篇,占16.62%,遗憾的是,其中95%的论文却发表在国外期刊上[2]。大量承载着我国创新研究成果的论文“交钱发出去”,又“付钱买进来”。科研产出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学术成果外流现象严重。只有切实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直接反映在论文数量回流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才有基础,振兴中国科技期刊才有希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仅是对中国科技界价值观转变的要求,也是中国科技期刊掌握科技评价话语权的重要机遇[3]。本文以我国双一流高校发表的药学论文为对象,对2014至2020年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高被引药学论文进行特征分析,并比较2016年前后,药学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以期了解科技创新与期刊发展的生态关系。
-
经汇总得到2014至2020年各高校共发表论文12 028篇。从发文趋势上看,7年间发文量逐年递增,2017至2019年间涨势明显,增幅分别达8.70%、8.97%和14.42%。但2020年各高校发文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原因可能为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所影响。
-
以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比2014至2016年与2017至2019年,双一流高校作者在国际刊与国内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见表1)。
表 1 国家倡导前后各高校发文情况比较(篇)
分区 2014至2016年 2017至2019年 国际期刊 国内期刊 国际期刊 国内期刊 Q1区 2 165 44 2 876 54 Q2区 1 161 60 1 238 104 Q3区 705 119 875 86 Q4区 525 165 470 136 合计 4 556 388 5 459 380 从表1的合计项可以看出,国际期刊上发文总量为10 015篇,国内期刊发文总量为768篇,两者之比为13.04∶1,各高校药学论文高比例流向了国外期刊。对比2017至2019年与2014至2016年的数据,前一时段发文4 944篇,后一时段发文5 839篇,论文数量增幅明显(1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增量和增比都倾向于国际刊,各高校在国际刊上发文总数增加903篇,增幅为19.82%,在国内刊上发文总数减少8篇,降幅为0.02%。2014至2016年各高校92.15%的论文流向国际刊,2017至2019年93.49%的论文流向国际刊。
-
各高校在国际刊上不仅发文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增长集中在Q1区(711篇),增幅为32.84%。Q2区增加77篇,Q3区增加170篇,在Q4区发文减少了55篇,降幅为10.48%。以上数据表明,各高校的药学论文水平不断提高,论文来源期刊的分区情况持续向好。
-
2014至2016年间,Q1区→Q4区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2017至2019年间,虽然还是Q4区论文数量最多,但Q2区论文数较前明显增加,在4个分区中占比第二。比较后一时段与前一时段发文篇数发现,Q1区增加10篇,增幅18.52%;Q2区增加44篇,增幅42.31%;Q3区和Q4区减少62篇,降幅21.83%,说明各高校发表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
各高校在国内刊发表论文情况见表2。发表论文篇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比较各高校2017至2019年与2014至2016年的合计数据,仅复旦大学的发文量有明显增加,增幅为55.93%;上海交通大学基本持平。复旦大学的增幅主要体现在Q1、Q2区论文数量显著增长,两区之和由24篇增至57篇,增幅为57.89%。其余高校在国内刊的发文总量较前均有所减少。
表 2 2014至2019年各高校在国内刊发表论文篇数统计
高校名称 2014至2016年 2017至2019年 Q1区 Q2区 Q3区 Q4区 合计 Q1区 Q2区 Q3区 Q4区 合计 上海交通大学 7 10 11 10 38 8 5 5 21 39 中山大学 10 13 37 22 82 8 16 28 14 66 北京协和医学院 1 1 3 2 7 0 0 0 0 0 北京大学 8 9 30 63 110 13 22 25 46 106 复旦大学 9 15 12 23 59 16 41 11 24 92 暨南大学 1 0 6 18 25 2 10 3 9 24 浙江大学 8 12 20 27 67 7 10 14 22 53 合计 44 60 119 165 388 54 104 86 136 380 -
2014至2020年间,各高校在国内刊上共发表论文850篇。按照文献的被引频次降序排列,遴选出前10%的文献作为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得到符合条件的高被引论文223篇(表3),占国内期刊发文总量的26.24%,总被引频次2 410次,篇均被引频次10.81次。高于篇均被引频次均值以上的有4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山大学。
表 3 各高校发表高被引论文情况统计
高校名称 论文篇数 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北京大学 76 955 12.57 复旦大学 46 415 9.02 中山大学 34 391 11.50 上海交通大学 20 246 12.30 浙江大学 31 245 7.90 暨南大学 11 96 8.73 北京协和医学院 5 62 12.40 合计 223 2 410 10.81 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期间共发表了76篇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955次,篇均被引频次12.57次。由表2和表3可见,北京大学的发文总量、高被引论文数量、被引频次总数和篇均被引频次均排名第一,说明北京大学发表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
复旦大学发表高被引论文篇数(46篇)和被引频次总数(415次)均排名第二,但该校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9.02次(<10.81次),在7所高校中仅排名第五。北京协和医学院虽然只发表了5篇高被引论文,在各高校中数量最少,但被引频次总数达到62次,因此,该校的篇均被引频次排名第二,说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高被引论文量少质优。
-
统计得到各高校在2014至2020年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TOP10,即每所高校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高被引论文只有5篇。因此,7所高校的高被引论文TOP10共计65篇(简称高被引论文TOP10),占发文总量的7.65%(65/850)。从文章类型统计结果看出,高被引论文TOP10以综述类文章为主,这与国际著名期刊上高被引论文以Reviews为主相符。将高被引论文TOP10按照被引频次字段降序排列,得到7所高校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篇论文(表4),北京大学占其中3篇;从发表年份来看,2014年的文献被引频次最高。
表 4 高被引论文TOP5
高校名称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 当年影响因子 被引频次 文章类型 发表年份 北京大学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 0.635 80 综述 2014 复旦大学 胆红素代谢及其调节的研究进展 复旦学报(医学版) 0.795 64 综述 2014 北京大学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解读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0.809 49 综述 2016 北京大学 地佐辛注射液用于镇痛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0.655 48 论著 2014 中山大学 大黄素对高糖培养的GMC增殖、FN表达及p38MAPK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通报 1.368 44 论著 2014 -
分别统计高被引论文TOP10的作者人数及机构数量,结果见表5。笔者注意到,复旦大学与中山大学合著的文章“Recent progress in drug delivery”,2019年发表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被引频次14次,该刊当年影响因子2.362。该文有14名作者、11个机构参与撰写。说明英文文献的作者人数和机构数量明显高于中文文献。有研究发现,多位研究者及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学术活动,合著论文,有助于开拓思路、共享资源、解决复杂问题和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文献的作者人数和被引频次存在相关性,且协同合作产出的科研成果具有更高的影响力。
表 5 各高校高被引论文TOP10的作者人数及机构数统计
作者人数 论文篇数(%) 机构数 论文篇数(%) 独立作者 5(7.69) 单一机构 15(23.08) 2~4人 31(47.69) 2个机构 25(38.46) 5~7人 23(35.38) 3个机构 15(23.08) ≥8人 6(9.23) ≥4个机构 10(15.38) -
对各高校高被引论文TOP10的发表年份进行统计,发现引用2014年文献的最多,为21篇,次之是2015年18篇,再次是2016年9篇。引用2014至2016年的文献之和为48篇,占施引文献总数的73.85%,而引用2017至2020年所发表文献共17篇,占施引总数的比例仅为26.15%。原因可能在于论文从发表到被引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越早发表的文献累积引用次数可能越多。
-
(1)期刊分析:按照刊载高被引论文篇数进行降序排列,同种期刊按照发表年份升序分列,共涉及8种刊登1篇以上高被引TOP10论文的期刊。其余期刊均只刊载1篇高被引论文,期刊集中趋势并不明显,见表6。笔者发现4种期刊存在同种现象,例如,《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上刊登的2篇高被引论文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上的4篇高被引论文均来自浙江大学。该现象表明,有些研究者与某些期刊可能建立了认同感,形成了固定投稿的合作意愿。
表 6 刊载各高校高被引论文TOP10的期刊及其影响因子
期刊名称 发表
年份当年影响因子 论文
篇数高校名称 药学学报 2014 1.519 3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2015 1.593 1 北京大学 2016 1.684 1 复旦大学 2017 1.435 1 复旦大学 2019 1.535 1 暨南大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5 0.926 3 浙江大学 2016 1.045 1 浙江大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0.655 1 北京大学 2016 0.809 1 北京大学 2019 1.458 1 暨南大学 中国药房 2014 0.489 1 暨南大学 2015 0.473 1 中山大学 中国新药杂志 2014 0.635 2 北京大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0.470 1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0.545 1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4 1.368 1 中山大学 2016 1.395 1 中山大学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2019 2.362 1 复旦大学与
中山大学合著(2)影响因子分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与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质量和论文质量有直接关联,是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对刊载上述论文的期刊IF所在区间进行统计,发现多数期刊IF<1,共39篇,占60%,IF≥2的只有4篇,仅占6.15%,以中山大学发表在IF≥2的期刊上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表7)。以上结果表明,我国药学类期刊IF整体偏低,笔者参考了中国药学会主办的18种药学类期刊的IF水平[4]后认为,这与药学学科属性有一定关系。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5]发现,仅《分析化学》《中草药》《药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4本药学类期刊入围“2020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4/175)。药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其他优势学科相比,存在一定差距。IF值偏低也可能与文献被引用的滞后性有关,越早的文献被引用的累积概率越高。从表6可以看出,8种期刊中的5种其IF值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2种期刊只涉及当年数据,无可比性。
表 7 高被引论文TOP10的期刊影响因子统计 [篇(%)]
高校名称 IF<1 1≤IF<2 IF≥2 北京大学 6 4 0 北京协和医学院 4 1 0 复旦大学 5 4 1 暨南大学 7 3 0 上海交通大学 8 2 0 浙江大学 5 4 1 中山大学 4 4 2 合计 39(60.00) 22(33.85) 4(6.15) -
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的高会乐和蒋新国发表在《药学学报》上的两篇论文:“肿瘤靶向递药新策略的研究进展”(2016)和“新型药物递释系统的研究进展”(2017),均入选高被引论文TOP10,前者综述目前已有的肿瘤靶向递药策略,认为环境响应性和主动靶向性仍然是肿瘤靶向领域的热点,研究更为灵敏和特异的响应性材料将显著改善现有纳米材料面临的问题。后者对目前热点关注的新型递药系统进行综述,认为新型药物递释系统对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反应具有重要作用,是药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两篇文章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延续性,关注药剂学和材料学领域的热点,为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Analysis on the output of pharmaceutical papers and highly cited papers in Double First-rate universities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双一流高校药学论文的统计分析和高被引论文分析,了解我国药学研究发展现况,为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提供思路。 方法 中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检索Scopus数据库,剔除重复的文献和非研究性文献。采用Excel 2016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 对比2017至2019年与2014至2016年数据,发现国际刊Q1区和国内刊Q2区论文数量增长最为明显。高校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热度不降反增;国内期刊论文数量不增微降。2014至2020年间,各高校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共计850篇,其中,高被引论文223篇,总被引频次2 410次,篇均被引频次10.81次。 结论 尽管期刊界呼吁将创新科技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但从本文的分析来看,这一趋势并未形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营造相应的学术生态,提升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科技界与科技期刊界应当深度互融共生,相互促进发展。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provide a constructive thinking for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trategy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harmaceutical papers and highly cited papers from Double First-rate universities. Methods CNKI, Wanfang, VIP and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were searched for Chinese publications, and Scopus database was searched for English publications. Duplicates and non-research literatures were excluded. Excel 2016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data from 2017 to 2019 with that from 2014 to 2016, it wa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papers in Q1 area from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Q2 area from domestic journa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opularity of publishing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by university authors wa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domestic journals slightly decreased. From 2014 to 2020, 850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domestic journals, among which 223 papers were highly cited, with a total cited times of 2 410 and an average cited times per publication of 10.81. Conclusion In spite of the government’s encouragement to publis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domestic journals, no such trend was formed from our analysi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build the corresponding academic ecology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domestic journal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rcles and technology publication circles in China should be deeply integrated to promote mutual development. -
表 1 国家倡导前后各高校发文情况比较(篇)
分区 2014至2016年 2017至2019年 国际期刊 国内期刊 国际期刊 国内期刊 Q1区 2 165 44 2 876 54 Q2区 1 161 60 1 238 104 Q3区 705 119 875 86 Q4区 525 165 470 136 合计 4 556 388 5 459 380 表 2 2014至2019年各高校在国内刊发表论文篇数统计
高校名称 2014至2016年 2017至2019年 Q1区 Q2区 Q3区 Q4区 合计 Q1区 Q2区 Q3区 Q4区 合计 上海交通大学 7 10 11 10 38 8 5 5 21 39 中山大学 10 13 37 22 82 8 16 28 14 66 北京协和医学院 1 1 3 2 7 0 0 0 0 0 北京大学 8 9 30 63 110 13 22 25 46 106 复旦大学 9 15 12 23 59 16 41 11 24 92 暨南大学 1 0 6 18 25 2 10 3 9 24 浙江大学 8 12 20 27 67 7 10 14 22 53 合计 44 60 119 165 388 54 104 86 136 380 表 3 各高校发表高被引论文情况统计
高校名称 论文篇数 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北京大学 76 955 12.57 复旦大学 46 415 9.02 中山大学 34 391 11.50 上海交通大学 20 246 12.30 浙江大学 31 245 7.90 暨南大学 11 96 8.73 北京协和医学院 5 62 12.40 合计 223 2 410 10.81 表 4 高被引论文TOP5
高校名称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 当年影响因子 被引频次 文章类型 发表年份 北京大学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 0.635 80 综述 2014 复旦大学 胆红素代谢及其调节的研究进展 复旦学报(医学版) 0.795 64 综述 2014 北京大学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解读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0.809 49 综述 2016 北京大学 地佐辛注射液用于镇痛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0.655 48 论著 2014 中山大学 大黄素对高糖培养的GMC增殖、FN表达及p38MAPK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通报 1.368 44 论著 2014 表 5 各高校高被引论文TOP10的作者人数及机构数统计
作者人数 论文篇数(%) 机构数 论文篇数(%) 独立作者 5(7.69) 单一机构 15(23.08) 2~4人 31(47.69) 2个机构 25(38.46) 5~7人 23(35.38) 3个机构 15(23.08) ≥8人 6(9.23) ≥4个机构 10(15.38) 表 6 刊载各高校高被引论文TOP10的期刊及其影响因子
期刊名称 发表
年份当年影响因子 论文
篇数高校名称 药学学报 2014 1.519 3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2015 1.593 1 北京大学 2016 1.684 1 复旦大学 2017 1.435 1 复旦大学 2019 1.535 1 暨南大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5 0.926 3 浙江大学 2016 1.045 1 浙江大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0.655 1 北京大学 2016 0.809 1 北京大学 2019 1.458 1 暨南大学 中国药房 2014 0.489 1 暨南大学 2015 0.473 1 中山大学 中国新药杂志 2014 0.635 2 北京大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0.470 1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0.545 1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4 1.368 1 中山大学 2016 1.395 1 中山大学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2019 2.362 1 复旦大学与
中山大学合著表 7 高被引论文TOP10的期刊影响因子统计 [篇(%)]
高校名称 IF<1 1≤IF<2 IF≥2 北京大学 6 4 0 北京协和医学院 4 1 0 复旦大学 5 4 1 暨南大学 7 3 0 上海交通大学 8 2 0 浙江大学 5 4 1 中山大学 4 4 2 合计 39(60.00) 22(33.85) 4(6.15) -
[1] 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 科协论坛, 2016, 31(6):4-9.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3] 刘天星, 张晓义. 如何理解科技期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对几种认识误区的辨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10):1244-1248. doi: 10.11946/cjstp.202008270769 [4] 韩健, 张鲸惊, 黄河清. 我国药学期刊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2009年文献计量学指标统计分析[C]//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重庆, 2011: 95-103. [5] 肖宏.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M]. 北京: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2020: 23-28. [6] 李军. 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J]. 编辑学报, 2021, 33(2):119-128, 146. [7]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化学系. Ⅴ. 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J]. 化学通报, 1966, 29(5):26-31. [8] 张杰, 刘新庄, 高彦静,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ESI和InCites的高校学科发展SWOT策略分析: 以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科为例[J]. 图书馆学刊, 2020, 42(6):99-106. doi: 10.3969/j.issn.1002-1884.2020.06.021 [9] 陈劲, 尹西明, 阳镇. 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J]. 科学与管理, 2020, 40(6):1-5.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2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