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伴随真实或潜在性组织损伤或者根据这种损伤所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疼痛也是恶性肿瘤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癌症晚期,约有70%的癌症患者会并发疼痛症状,癌症疼痛极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与生理,降低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期[2-3]。目前,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仍是中重度癌痛的一线治疗药物,合成的长效阿片受体激动剂(如羟考酮缓释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敏感度个体差异较大,且缺乏剂量标准。众所周知,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有易成瘾性等特点,不当使用易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反应[4-5],如呼吸抑制、便秘、皮肤瘙痒等。
现对1例转移性乳腺癌术后伴癌痛患者的用药治疗过程中,药师对患者的治疗用药进行分析,及时和医师沟通,并对此癌痛患者的治疗进行了用药干预、药学监护及用药健康教育,保证患者的合理用药。
-
患者,女性,54岁。于2018年5月24日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主诉“右乳腺癌术后,胸闷、反复咳嗽,胸壁肋骨疼痛剧烈,自服西乐葆后,疼痛仍无缓解”,遂来我院治疗。患者既往史:右乳腺癌术后复发,纵膈转移,曾于2018年4月中旬在肿瘤科给予吉西他滨加顺铂方案化疗。患者曾因反复咳嗽,并出现左侧胸壁肋骨疼痛,于2018年5月4日至肿瘤科就诊,当日肿瘤科医师给予磷酸可待因、羟考酮缓释片、西乐葆口服治疗咳嗽和缓解癌痛。此次癌痛剧烈难忍,来到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临床诊断:右乳腺癌术后纵膈转移,癌症爆发痛,顽固性咳嗽,全身多发骨转移。
-
患者曾因右乳腺癌术后复发,纵膈转移,右胸腔积液,导致胸闷、咳嗽来院就诊,于2018年4月中旬采用GP方案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吉西他滨(GEM)1.3 g静脉滴注,第 1、8 天,并给予胸腔灌注顺铂(DDP)60 mg化疗,化疗进展顺利,化疗后症状消退。
2018年5月4日,患者反复咳嗽,并出现左侧胸壁肋骨疼痛。本院肿瘤科诊断为右乳腺癌术后复发;癌痛综合证;顽固性咳嗽。疼痛评分(NRS 评分)得分5分,提示中度疼痛,临床给予磷酸可待因每次15 mg,口服,每日 3次;羟考酮缓释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2次;西乐葆每次200 mg,口服,每日2次。以上方案为治疗咳嗽和缓解癌痛。
2018年5月24日,患者因反复咳嗽,胸壁肋骨疼痛剧烈,至肿瘤科就诊。临床诊断为癌症爆发痛,顽固性咳嗽,右乳腺癌术后,骨ECT检查诊断为全身多发骨转移。疼痛评分(NRS)评分7分,提示重度疼痛,临床最初处方给予盐酸吗啡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 3次;羟考酮缓释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2次;磷酸可待因每次30 mg,口服,每日 3次,治疗顽固性咳嗽和癌症爆发痛。药师审核处方发现,吗啡类在镇痛同时可发挥强大的镇咳作用,与可待因存在用药叠加,所以提示并建议医生避免重复用药。另外,考虑该患者右乳腺癌术后,全身多发骨转移诊断明确,药师即建议医生给予患者双膦酸盐类药物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药师与医师沟通后,医师接受药师的建议,患者处方调整为盐酸吗啡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 3次;羟考酮缓释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2次;注射用唑来膦酸(艾朗)每次4 mg,静脉滴注,1次/3~4周。
此后医师及药师电话随访,该患者自诉咳嗽、疼痛症状好转,NRS评分 1~2 分。
-
患者2018年5月24日主诉胸壁肋骨疼痛剧烈,NRS评分7分,属重度疼痛。针对癌症爆发痛,医师增加盐酸吗啡片进行治疗。
根据WHO 的推荐,阿片类药物作为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疼痛治疗应当遵循首选口服给药、缓释制剂为基础按时给药,即释制剂控制爆发性疼痛,根据疼痛的控制情况个体化调整给药剂量的治疗原则[4]。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指出:在阿片类药物滴定(即采用小剂量其实缓慢加量)时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药师在审核此患者的用药处方中发现,医师增加盐酸吗啡片治疗癌症爆发痛,同时给予可待因口服治疗顽固性咳嗽。药师认为吗啡亦可在镇痛同时发挥强大的镇咳作用,同时给予可待因,属于相同治疗目的用药叠加;另一方面,两者均为阿片类药物,加大患者用药成瘾性、耐受性及用药依赖。药师及时与医师沟通后,医师接受药师的建议更改了处方。
-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癌痛患者。处理疼痛时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日限制剂量为:布洛芬2 400 mg/d,对乙酰氨基酚2 000 mg/d,塞来昔布400 mg/d[4]。此病例用法用量符合诊疗规范。患者此次爆发癌痛,疼痛评分提示重度疼痛,遂停用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处理患者爆发痛采用吗啡即释片和羟考酮缓释片联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此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使疼痛得到缓解。
-
根据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乳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主要目标是:①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②缓解疼痛;③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④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其中,骨调节药物,双膦酸盐类可以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减少和缓解骨疼痛。研究表明,双膦酸盐类药物对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具有较好的作用,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考虑注射用唑来膦酸和其他药物没有配伍禁忌,所以药师建议医生给予患者双膦酸盐类药物辅助镇痛。医生接受药师建议加用注射用唑来膦酸(艾朗),4 mg,静脉滴注,每3~4周1次。疗效满意。
-
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大,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其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呼吸抑制等。除便秘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患者在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同时,应注意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的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舒服,可加用止吐药等治疗。如出现便秘等不适,加用乳果糖等药物治疗。另患者需主动向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的程度,采用量表评测等方式评分,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常规的治疗骨转移药物,其中,第三代双膦酸盐药物唑来膦酸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双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成熟,并且可以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从而抑制骨的降解,还可减少和缓解骨疼痛,达到预防与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首次使用双膦酸盐,应该密切监测患者血清电解质水平,重点关注血清钙、磷酸盐、镁以及血肌酐的水平,如血清中钙、磷和镁含量降低,应给予补充治疗。另外,鉴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少数患者在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后有发生下颌骨损伤和肾功能损伤等风险,所以患者在使用双膦酸盐前应进行口腔检查,用药期间注意每日口腔清洁,注意有无下颌骨酸痛、颌骨坏死,尽量避免包括拔牙等口腔手术;用药期间注意有无全身或头面部水肿、肾功能异常,如出现肾功能损伤,应停药并联系医生处理。
目前,在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中,对于中、重度疼痛(NRS>4分;VAS>4分),推荐直接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但是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重复用药及药物用法不合理无疑会增加患者负担,影响临床治疗。
本病例中药师针对不合理镇痛用药的医嘱进行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临床上在药物用法用量、重复用药等问题上有所改善。临床药师对于临床中存在的常见用药问题,及时和医生沟通、讨论,可以增强医生合理用药意识,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这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14]。开展一体化全方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药学干预、用药咨询)是药师工作的内容和责任,是现代药学服务模式的核心内容。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a patient with cancer pain after surgery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
摘要:
目的 通过参与1例癌症疼痛患者的药物治疗和药学监护过程,临床药师参与制订药物治疗方案,并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 药师通过参与审方、发现问题,对不当处方及时干预,与医生沟通、更改用药方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方式,参与患者的药学监护过程。 结果 在药师的干预下,医生更改用药方案,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并正确用药,成功地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 药师通过参与1例转移性乳腺癌术后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不当处方的干预,给予患者全方位药学监护,体现了药师在药学监护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Abstract:Objective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cess of drug treatment and pharmaceutical monitoring for a patient with cancer pain,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ed in formulating drug treatment plans and proposed rational medication recommendations. At the same time, patients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 to reduce or avoi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ethods Pharmacists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pharmacy monitoring of patient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view of prescriptions, discovering problems, intervening in time for improper prescriptions, communicating with doctors, changing medication plans, and providing health education to patients. Results Physicians accepted the suggestions of pharmacists and modified the medication regime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pharmacist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vention of an improperly prescribed medication for a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ostoperative cancer pain, and gave the patient a full range of pharmaceutical care, which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harmacist in pharmaceutical care. -
Key words:
- pain /
- analgesics /
- pharmacist /
- pharmaceutical care
-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逐年增加[1]。对具有高危因素、病理分期II期及分期更严重的患者,推荐使用术后化疗药物,对于已转移的和无法I期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则推荐行新辅助化疗[2]。所以,化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无论是以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术后化疗方案,还是增加贝伐单抗或抗表皮生长因子的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3],它们均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易出现耐药性的缺点[4]。通过拓展结直肠癌化疗药物的种类,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化疗方案以优化治疗效果,降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紫杉醇(PTX)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抗肿瘤药物,是紫杉烷类药物中的一员。已有研究证明促使细胞有丝分裂停滞是PTX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机制,可与β-微管蛋白结合并稳定微管丝[5],干扰细胞分裂中的微管分解过程,使细胞周期停留至G2/M期,从而导致所作用的细胞凋亡、有丝分裂功能障碍,因此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6]。但由于PTX水溶性较低,导致其成药性差,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此外,PTX还会引起超敏反应、骨髓抑制、外周神经病变等毒副作用[7]。2008年我国批准上市由美国生物科学公司研制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部分解决了PTX成药性差、具有多种毒副作用的问题,使PTX成为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对于结直肠癌,部分患者仍然存在的过敏反应以及结直肠癌细胞对PTX的耐药性,令其无法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据报道,有几种可能的机制解释了这种耐药性,例如,P-糖蛋白的过表达、微管蛋白的突变、异常信号通路的激活[8]和细胞总抗氧化能力的增加[9]等。近年来,许多研究尝试研制PTX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或针对其耐药机制与其他药物联用等,给PTX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了依据和可行性方案。笔者对如何增强紫杉醇对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1. 紫杉醇纳米药物递送方案
由于PTX水溶性较低,成药性差,易产生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7]。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不仅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成药性,还能增加药物的效能以及降低其不良反应,作为纳米载体已广泛用于药物的制备过程。
1.1 脂质纳米囊泡
脂质纳米囊泡在药物递送中应用广泛,是一种可作为PTX载体的脂质颗粒。有研究表明,以磷脂酰丝氨酸(PS)为基质的脂质纳米囊泡对紫杉醇的包封率达82%,通过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测得载有PTX的脂质纳米囊泡的联合指数(CI)为0.08,说明脂质纳米囊泡不仅增加了PTX的抗肿瘤效应,自身还与PTX有抗肿瘤的协同作用[10]。脂质纳米囊泡是通过静脉途径完成药物靶向递送的,由于它具有增强渗透和滞留药物(EPR)效应,使抗肿瘤药物在局部肿瘤区域累积时间延长[11],提高了治疗效果。印度几位科学家经实验[12]证明了以PS为基础的脂质纳米囊泡携载PTX能够对结直肠癌细胞产生有效的促凋亡作用。当以空载脂质纳米囊泡(PCS-B)、载有紫杉醇的脂质纳米囊泡(PCS-PTX)、游离紫杉醇与空白对照组分组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实验时,发现前三者均有促细胞周期凋亡的作用。PCS-B可使得HCT-15细胞停留在G2/M期的母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PCS-PTX组中停留在G2/M期的母细胞数量较PCS-B组与游离PTX组均更多(P<0.05)。实验证明PCS不仅是PTX的载体,两者还可以协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CS-PTX的IC50较游离PTX约降低99%,PCS-PTX对于耐药性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5的IC50仅为(9.4±2.0)nmol/L,与游离PTX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同时做了体外溶血实验等,证明了PCS-PTX对于红细胞的安全性,使用Rh-123外排测定验证了脂质纳米囊泡帮助PTX躲避p-gp泵的外排,减少结直肠癌细胞对于PTX的耐药性。在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的同时,减少了耐药性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 基于天然聚合物的纳米颗粒
基于聚合物的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生物可降解性、长循环性等优势的纳米载药颗粒,常被用作化疗药物的载体[13],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如丝素蛋白)更是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易降解、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所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4]。丝素蛋白因结构中的重复疏水域和次要亲水域,而具有良好的韧性、弹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15],使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1-e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EDC)交联的纤维蛋白纳米颗粒(EDC-FNP)的理化性质可以很好地被控制,包括颗粒大小、zeta电位、药物包封率、结晶率以及药物溶解度等。由于纳米颗粒表面积与体积比的增高,经EDC-FNP运载的PTX溶解度较游离状态提高了10倍以上;并且EDC-FNP较FNP具有更高的药物包封率。EDC-FNP运载的PTX可直接经细胞的内吞作用被摄取,解决了PTX水溶性低的难题,还避免了结直肠癌细胞膜上p-gp泵外排功能,降低了结直肠癌细胞对PTX的耐药性。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16],若将游离PTX与PTX-EDC-FNP分别作用于结直肠癌细胞系CaCo-2,则两者的IC50分别为105、10 μg/ml,可见,经EDC-FNP携带的PTX较游离PTX的IC50降低了90%,证明经EDC-FNP负载后的PTX比游离PTX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同时,该试验也测试了EDC-FNP-PTX的理化性质的稳定性与其对红细胞的安全性:在4 ℃的条件下,EDC-FNP-PTX至少在6个月内可以维持其理化性质的稳定;经EDC-FNP-PTX作用的红细胞,其溶血百分率不足4%,保证其对人体红细胞的安全性。
1.3 纳米乳剂
纳米乳剂(NE)也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送方式。有研究表明,载有PTX的纳米乳剂(NE-PTX)能够通过抑制P-糖蛋白活性、增加肿瘤细胞中的药物浓度等方式降低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耐药性[17]、提高药物热力学稳定性和增加肿瘤细胞膜对PTX的通透性来增加细胞药物的摄取[18],以及增加PTX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凋亡作用[19]。由于纳米乳剂的包裹使PTX增加了溶解性,通过内吞作用,NE-PTX很容易被结直肠癌细胞吞噬,从而增加PTX的效能,减少了用药剂量,间接降低了PTX对人体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经实验统计,NE-PTX能够显著增加PTX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HT-29的细胞毒作用,使IC50值降低75%~80%[20];而且,在200 μg/ml的浓度下,NE-PTX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也证实了纳米乳液作为PTX载体的安全性。
2. 与其他抗肿瘤药物的协同作用
由于紫杉醇可与许多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作用,预示着可使用小剂量紫杉醇来获得比既往更大的抗肿瘤效果,既提高了PTX对于结直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又降低了PTX的用量,减轻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2.1 γ-分泌酶抑制剂
γ-分泌酶是一种多亚基天冬氨酰蛋白酶复合物,与各种I型跨膜蛋白的膜内蛋白水解有关,至少由4种蛋白质组成,即早老蛋白(presenilin)、呆蛋白(nicastrin)、前咽缺陷蛋白-1(anterior pharynx defective-1,aph-1)和早老素增强子-2(presenilin enhancer-2,pen-2)等,其中,早老蛋白是γ-分泌酶混合物中主要的催化剂[21]。γ-分泌酶是包括Notch, E-cadherin, N-cadherin和CD44[22]在内的多种蛋白在膜内切割所必需的酶。
有研究表明,在有APC抑癌基因突变的小鼠体内,γ-分泌酶抑制剂对Notch蛋白信号的抑制可将小鼠的腺瘤转化为杯状细胞,提示γ-分泌酶抑制剂可能具有抗肠道肿瘤的作用[23]。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γ-分泌酶抑制剂增强了结直肠癌SW480和DLD-1细胞系中PTX诱导的有丝分裂阻滞[24]。有实验指出,当单独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时,不能诱导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而当DAPT与PTX联合用于结直肠癌细胞时,则开始表现出DAPT剂量依赖性地增加PTX诱导这两种细胞系凋亡的能力。后期使用除DAPT外的其他γ-分泌酶抑制剂与PTX联合作用于结直肠癌细胞,也观察到了上述结果。虽然γ-分泌酶抑制剂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未明确,但是仍提示我们:γ-分泌酶抑制剂与PTX的联合应用可能是克服结直肠癌对PTX耐药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2 康莱特注射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成药也逐渐被用于肿瘤的化疗。康莱特(KLT)注射液是从中药薏苡仁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为双相广谱抗癌药[25]。我国学者研究发现[26],在PTX之前使用KLT注射液可以增强PTX对结直肠癌的细胞毒性及PTX诱导微管蛋白聚合的能力。该研究在4种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中分别进行了MTT比色法,测得经KLT注射液预处理后再使用PTX比单独使用PTX抑制的4种肿瘤细胞活性比例均显著增加,且经混合药物分析软件得到在不同KLT注射液与PTX浓度下的CI值均小于1,表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效应。在之后的免疫印迹实验及免疫化学分析实验中,也证明了4种结直肠癌细胞系经KLT注射液预处理后再使用PTX能够增强PTX促微管蛋白聚合的能力,如在HCT-106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经KLT注射液预处理后再使用PTX的细胞系中的微管蛋白合成率较单独使用PTX的组别明显增加了约20%,其余3个细胞系也均显著提高了PTX促微管蛋白聚合的能力。可见,KLT注射液与PTX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 阻滞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以增强PTX诱导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
在PTX耐药性的相关机制研究中,改变细胞信号通路这一研究方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些对于转导通路的调节可能是一种新颖的抗肿瘤策略。
3.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是信号从细胞表面转导至细胞核内部的重要传递者,它与细胞生长和存活的调节息息相关。MAPK信号通路往往在人类恶性肿瘤中,尤其是结直肠癌中被异常激活[27]。MAPK信号通路可以通过激活RAS基因突变、过表达或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激活RAF基因突变等机制在人肿瘤细胞的发生中产生作用[28]。
PD98059是MAPK下游调节蛋白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抑制剂,它可以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转导。实验表明[29],与PD98059协同治疗可显著增强PTX对结直肠癌SW480与DLD-1细胞系的凋亡作用,使用Hoechst 33342进行核染色可证明增加的凋亡细胞与PD98059有关。通过siRNA转染来敲除SW480与DLD-1细胞系的ERK表达,以直接阻断MAPK信号通路的转导,更加证实了MAPK信号通路的阻断可以增强PTX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而非PD98059自身其他未知的作用。研究同时指出,MAPK信号通路的阻断会引起P-蛋白下调,以此来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阻断MAPK信号通路可以增加PTX对结直肠癌细胞的疗效。
3.2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
PI3K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的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也参与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30]。PI3K是由p110a-p85, p110b-p85, p110d-p85和衍生物异二聚体组成,可将磷脂酰肌醇转化为磷酸化的形式。胰岛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各种刺激[31]可使p110亚基产生阳离子,进而将信号转导至下游效应子,例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p70 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有研究指出[31],低剂量的PTX可上调PI3K信号,尤其增加了结直肠癌细胞中的S6K水平,从而造成了肿瘤细胞对PTX的耐药性。单独使用PTX可诱导10%~20%的结直肠癌SW480和DLD-1细胞系停留在sub-G1阶段,在使用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该比例增加至32%~33%。且随着LY294002的浓度增高,凋亡细胞的比例增加。通过siRNA来敲除AKT和使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来抑制PI3K的下游信号以确认PI3K阻滞可以增加PTX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而不是LY294002的其他未知作用。
BEZ235是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新型抑制剂,可抑制PI3K和mTOR的活性,并同时抑制mTOR阻止PI3K活性的反馈激活[32-33]。先前的研究[34]表明,BEZ235可有效抑制PIK3CA突变和非突变的结直肠癌细胞系的生长。有文献[20]指出,BEZ235可以增加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HT-29对PTX的敏感性,并且两者的联合治疗可以通过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途径协同作用,增加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HT-29的死亡。通过细胞活性测定,单独使用PTX对于HCT-116与HT-29细胞系的IC50分别为9.72、9.51 nmol/L,当与浓度为25 nmol/L的BEZ235联合使用时,PTX对于这两个结直肠癌细胞系的IC50均下降66%。并且,两者联合使用可使结直肠癌细胞于sub-G1期的细胞量增加了40.5%,即有效促进了细胞系的凋亡。通过阻滞PI3K信号通路,为PTX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4. 总结
现有治疗结直肠癌的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多、易产生耐药性,许多研究力图寻求新的化疗方案来改变这一现状。经查阅文献,发现PTX这一天然的抗肿瘤药物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及可修饰性已成为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药物。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PTX可通过纳米载药系统的装载、与其他药物的结合、阻断相关信号通路等途径,有效、安全地应用到结直肠癌的化疗中,为开发结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
[1] WILLIAMS A C C, CRAIG K D, 张钰, 等. 疼痛新定义[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 22(11):808-809. [2] CHRISTO P J, MAZLOOMDOOST D. Cancer pain and analgesia[J]. Ann N Y Acad Sci,2008,1138:278-298. doi: 10.1196/annals.1414.033 [3] VAN DER MEULEN I C, MAY A M, DE LEEUW J R, et al. Long-term effect of a nurse-le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r J Cancer,2014,110(3):593-601. doi: 10.1038/bjc.2013.733 [4] 赵阳昱, 张程亮, 谢永忠, 等. 癌症疼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剂量计算的临床推荐[J]. 医药导报, 2021, 40(1):56-60. [5] 计成, 葛卫红, 张海霞. 药学干预对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 19(2):165-166. doi: 10.3969/j.issn.1673-7806.2011.02.020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58
- HTML全文浏览量: 1495
- PDF下载量: 52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