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7种成分的含量

王庆芬 刘晓玲 杨育儒 李杰

何晓莉, 施艺玮, 王辉, 戴建英, 洪战英. 细胞代谢组学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应用进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2): 63-6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3006
引用本文: 王庆芬, 刘晓玲, 杨育儒, 李杰. 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7种成分的含量[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2): 161-164.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8007
HE Xiaoli, SHI Yiwei, WANG Hui, DAI Jianying, HONG Zhanying.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metabolomic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2): 63-6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3006
Citation: WANG Qingfen, LIU Xiaoling, YANG Yuru, LI Ji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components in Piqin oral liquid by dual-wavelength HPLC[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2): 161-164.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8007

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7种成分的含量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8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庆芬,硕士研究生,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制剂与质量控制,Email:58221899@qq.com

  • 中图分类号: R917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components in Piqin oral liquid by dual-wavelength HPLC

  •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甘草酸铵、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7种成分含量。  方法  采用双波长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02%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5 ℃;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0~18.0 min,325 nm(检测绿原酸、咖啡酸);18.0~65.0 min,280 nm(检测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汉黄芩素)。  结果  枇芩口服液中的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甘草酸铵、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完全分离,7种成分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6.41%~99.70%。  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枇芩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脑、脊髓结构或功能损伤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1]。尽管对CNS疾病病因的认识已有重大进展,但是新药研发进程依旧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CNS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以及在药物研发阶段缺少可靠有效的评价手段[2]。随着系统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9年Nicholson等[3]提出的代谢组学通过研究生物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基因缺陷所导致的代谢终产物的变化情况,为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疗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手段。来源于患者或疾病动物模型的生物体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提取液等的代谢组学研究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是实验研究需要大量样本数据支持,且受到伦理以及生物体内外混杂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体外细胞模型可建立单一症状的疾病模型、具有可控性强、有利于进行大规模药物筛选等特点而备受研究人员青睐。细胞代谢组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分析方法监测细胞反应及药物作用于细胞后的代谢变化,在探寻CNS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干预效果中展现出巨大潜力[4]。本文拟从细胞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从细胞层面探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细胞代谢组学通过现代分析方法对细胞新陈代谢后产生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介于细胞内和细胞外代谢之间的密切关系,完整的细胞代谢组学研究包括细胞内指纹(细胞内所有代谢物)和细胞外足迹(细胞外介质所有代谢物)两部分[5],其主要流程为细胞培养、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代谢组学数据处理(图1)。

    图  1  细胞代谢组学工作流程[6]

    细胞类型和培养方法的选择对模拟疾病状态和深入了解疾病的代谢框架至关重要。来源于生物体的原代细胞是疾病研究的理想细胞模型,但其寿命有限,纵向研究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能够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和永生化细胞被广泛用于体外模型的构建中。有研究表明,体外和体内细胞培养条件不同易导致细胞特性的改变[7]。为了能更准确地模拟体内微环境,自20世纪初建立以来,改进细胞培养技术的尝试从未停止,如在二维单层培养的基础上,研发出三维培养技术、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多细胞共培养等培养模式,更加贴近细胞在生物体的生存环境[8-10]

    提取目标代谢物是细胞代谢组学分析的关键步骤。一些代谢物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受到干燥-重构的影响易产生损失或变异,因而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细胞代谢组学标准化分析流程显得尤为重要[11]。Wilkins等[12]比较胰蛋白酶消化、刮刀刮取、−80 ℃甲醇淬灭以及−80 ℃甲醇淬灭后去除甲醇这4种常用的细胞代谢物提取方法,结果显示,−80 ℃甲醇快速淬灭得到的细胞代谢物稳定性和富集程度较好,且样品在−80 ℃甲醇条件下可以储存长达1个月而没有明显的代谢物降解。Ser等[13]发现温度和添加剂对细胞代谢物的影响很小,而使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或水洗涤样品对代谢物影响较大,并提出用冷甲醇提取且不经任何洗涤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代谢物的提取。随着质谱等检测仪器的不断开发和进步,不经任何前处理将采集到的细胞代谢物直接进样分析也成为了可能[14]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和质谱法(MS)是细胞代谢组学研究的常用分析方法。NMR可追踪代谢物流动来识别活跃的代谢途径、测量代谢通量或相应的示踪剂代谢变化,所需样品量少,具有出色的重现性、定量以及鉴定未知代谢物的能力。Saborano等[15]提出一种基于NMR法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和原代细胞系代谢研究框架,可用于糖酵解、戊糖磷酸循环等多种代谢途径分析。具体工作流程为将含有13C或15N标记的前体物质引入细胞培养基中培养细胞,使用甲醇-氯仿-水提取代谢物,通过异核单量子相干谱(HSQC)、二维NOE谱(NOESY)等技术采集带标记代谢物的光谱信息,探寻细胞系中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代谢差异。然而,NMR相对较低的灵敏度使其无法测量低丰度的代谢物。越来越多新型NMR方法包括多维NMR技术、快速脉冲NMR技术、核磁共振显微技术等也逐渐应用于细胞代谢组学研究,为生物标志物的寻找提供了有力手段。

    MS的优势在于其灵敏度高、覆盖面广、可与多种色谱技术联用实现代谢物的有效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可用于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等挥发性代谢物的分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简化样品制备过程中对挥发性代谢物的衍生化步骤,Araujo等[16]优化了一种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GC-MS方法,通过纤维涂层对细胞外代谢物中挥发性组分萃取后直接进样分析,可实时监测挥发性有机物的代谢过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包括反相液相色谱(RPLC)和亲水作用液相色谱(HILIC)与MS的联用,其中RPLC总体上表现出比HILIC更好的适用性和重复性,被广泛应用于细胞代谢物的分析中,尤其适用于非极性和弱极性代谢物,而HILIC对亲水性、极性和离子性代谢物如糖、氨基酸和核酸有更好的分离效果[17]。Sun等[18]采用UHPLC-QQQ/MS法对细胞外代谢物进行分析,液相分离条件的优化分别考察了7根反相UHPLC柱和5根HILIC柱,以峰面积、半峰宽、拖尾因子、峰面积CV(%)、保留时间及其SD值共6个指标评价分离效果,最终选择了其中的1根反相UHPLC柱和流动相,单次检测时间仅17 min,实现了同时检测氨基酸、糖类等93种代谢物,为开展实时监测细胞代谢物水平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考虑到细胞间存在异质性,为获得更加丰富的细胞代谢物信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单个细胞。微流控芯片可以在与细胞大小相当的微通道内进行细胞培养、样品制备、分离检测等一系列操作,是单细胞代谢组学分析的重要技术平台[19],相比于LC-MS,微流控芯片质谱法操作简单,可直接进样分析,但存在选择性差和离子抑制等问题,Xu等[20]将微流控芯片与纳米电喷雾电离质谱相联用,通过对金纳米颗粒进行特异性标记,大大提高单细胞水平内源代谢物检测的灵敏度和兼容性。得益于质谱成像仪器的快速发展,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目标代谢物在细胞中的分布进行定位,提供多维度代谢组学信息,是目前单细胞代谢组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21]

    代谢物的存在和浓度变化可以直接体现细胞对周围化学和物理微环境的反应,具有高度动态性和未知性,庞大的数据集使得细胞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和解释需借助生物信息学[22]。基于R、Python、C/C++ 等编程语言的代谢组学数据处理的软件资源有很多,但是尚未研发出通用的数据处理软件,需要用户根据分析目的对多种软件程序整合后优化使用[23]。Zhou等[24]在IP4M代谢组学数据分析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出IMAP集成代谢组学分析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一站式完整的代谢组数据分析,而且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可用于建立和验证预测模型以及相关的网络构建和分析,适用于批量或有特殊要求的数据分析。孙海涛等[25]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源软件Mzmine和谱峰预识别算法,多个计算资源并行的云计算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所提出的并行数据处理方法与单计算节点相比,计算速度得到显著提升且大大降低了研究费用,可满足海量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需求。

    CNS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患者的生命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细胞凋亡、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兴奋性损伤等多种病理特征,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构建单一病理状态的体外细胞模型,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靶向研究和药物筛选,大大缩短了新药研发时间[26]。尽管已有各种类型的CNS疾病体外细胞模型,但其中只有少数被用于代谢组学研究。随着细胞代谢组学在探索CNS疾病发病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特点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被发现。表1归纳了2015年以来有关细胞代谢组学在CNS疾病研究的一些应用实例,包括常见CNS疾病相应的细胞模型构建、细胞代谢组学分析手段、差异代谢物筛选、通路分析及药物干预结果等。

    表  1  细胞代谢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疾病研究对象研究药物检测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参考文献
    阿尔茨海默病PC12细胞
    (Aβ25~35
    柚皮苷GC-MS筛选出甘氨酸、谷氨酸等27种AD差异代谢物,影响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及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27]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Aβ1~42丹参UHPLC-QTOF- MS发现了33个差异代谢物,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28]
    SH-SY5Y细胞
    (冈田酸)
    丹参、知母UHPLC-QTOF- MS发现了色氨酸、苯丙氨酸等45个潜在AD生物标志物,涉及12条代谢通路,筛选出与丹参相关的30种差异代谢物,与知母相关的7种差异代谢物[29]
    SH-SY5Y细胞
    (谷氨酸)
    人参皂苷 Rb11H NMR发现谷氨酸、牛磺酸等7种差异代谢物,涉及5条不同的代谢通路[30]
    帕金森病SH‐SY5Y细胞
    (MPP+)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LC‐MS/MS三酰甘油、磷脂酰胆碱等多种脂质代谢物受到影响[31]
    SH-SY5Y细胞
    (6-OHDA)
    花茶UPLC-TOF-MS发现多种与神经保护作用相关的代谢物[32]
    SH-SY5Y细胞
    (A53T基因突变)
    L-天冬酰胺酶GC-MS/MS可以调节谷氨酰胺代谢起到神经保护作用[33]
    抑郁症PC12细胞
    (皮质酮)
    阿魏酸UPLC-QTOF-MS发现24个差异代谢物,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34]
    PC12细胞
    (皮质酮)
    甘草苷LC-MS鉴定出谷氨酸、谷胱甘肽等11种潜在差异代谢物,涉及8条不同的代谢通路[35]
    PC12细胞
    (皮质酮)
    香附UPLC-Q-TOF-MS发现鞘磷脂、甘油磷脂等11种潜在差异代谢物[36]
    PC12细胞氯胺酮、羟基去甲氯胺酮对映体GC-MS和CE-MS发现甘油酸盐、柠檬酸盐、亮氨酸等49种潜在生物标志物[37]
    星形胶质细胞氟西汀1H NMR发现17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脂质和氨基酸代谢通路[38]
    星形胶质细胞文拉法辛1H NMR发现赖氨酸、酪氨酸、谷氨酸等31 种涉及能量、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的差异代谢物[3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和交流功能障碍[40]。常用的AD细胞模型有: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神经毒性模型、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模型、氧化应激模型和基因转染模型[41]。Aβ聚集沉积易使细胞产生突触受损、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促进Tau蛋白病理化,当前AD防治的研究热点也集中于Aβ[42]。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分泌酶水解产生,APP的异常突变与AD的发展密切相关,Xiong等[43]对APP过表达的转基因(N2a/APP695swe)细胞用作AD体外模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将其应用于缬氨霉素改善AD的作用机制研究,GC-MS结果显示,缬氨霉素作用N2a/APP695swe细胞3 h后Aβ1~42和Aβ1~40水平降低,此时,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和柠檬酸、苹果酸、丙酮酸等ATP相关代谢产物显著增加。但是6~12 h其ATP代谢产物却呈现水平下降趋势,提示缬氨霉素的作用时间应加以控制,才能有效促进ATP产生,起到改善AD的作用。有研究指出载脂蛋白E(APOE)不同亚型携带者患AD的风险不尽相同,可能与影响大脑葡萄糖摄取有关。为了解构成APOE相关遗传风险的分子机制,Williams等[44]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APOE中3种亚型基因产生的星形胶质细胞葡萄糖代谢差异,结果显示,相较于E2和E3,受E4影响的星形胶质细胞葡萄糖摄取受损,相应的糖代谢、三羧酸循环以及戊糖磷酸途径发生变化,谷胱甘肽合成增加,详见图2所示。与人类APOE表达E4基因的小鼠模型的研究结果相印证[45],证实了AD发病与遗传基因的相关性。为深入了解E4和代谢损伤对大脑影响的生物学基础,进一步阐明A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  2  不同亚型的载脂蛋白E对星形胶质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44]

    帕金森病(PD)为第二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强直等症状。PD 是一种由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聚集[46]。神经毒素如百草枯、6-羟基多巴胺(6-OHDA)、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离子(MPP+)可诱导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从而产生类似帕金森的病理特征,所建立的细胞模型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是目前最常用的PD细胞造模方法。Lei等[47]采用NMR与直接输注电喷雾电离质谱(DI-ESI-MS)联用的代谢组学方法探究百草枯诱导SH-SY5Y细胞产生的代谢谱变化,结果显示,磷酸戊糖途径中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等代谢物增加,糖酵解与TCA 循环受到抑制。Xicoy等[48]运用LC-MS法研究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的脂类代谢变化,结果发现除了磷脂酰丝氨酸水平降低外,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和胆固醇水平变化情况均与PD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结果相同[49]。进一步探究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对该PD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发现他汀类药物未展现相应的保护作用,反而是低剂量的胆固醇使SH-SY5Y细胞免受6-OHDA毒性,提示该细胞模型不适用于胆固醇参与的PD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是人脑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在维持PD患者大脑胆固醇稳态扮演着重要角色[50]。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在PD发病机制中作用开始被发现。Sonninen等[51]通过UPLC-Q-TOF-MS法探究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变化,发现LRRK2和GBA基因突变的PD星形胶质细胞出现α-突触核蛋白生成增加、钙水平升高、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等多种氨基酸代谢改变。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中风的一种常见形式,涉及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兴奋性中毒等病理机制,患病后易导致脑损伤或残疾,严重者将危及生命,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52]。IS患者因急性血管闭塞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易使细胞自由基受损、钙离子超载、能量代谢紊乱,因此保护细胞免受缺氧缺糖的影响,是体外研究IS的思路之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IS中损伤最严重的细胞,韩晨阳等[53]采用HPLC法发现该细胞在体外缺氧缺糖环境下产生ATP、二磷酸腺苷(ADP)含量降低,磷酸腺苷(AMP)含量增加等异常能量代谢变化,而这些病理变化与IS造成的细胞损伤相似。进一步探究丁苯酞对该模型的作用机制发现,丁苯酚可以有效调节细胞在氧糖剥离条件下产生的能量紊乱、钙离子超载。Wang等[54]运用GC-MS法研究杜仲防治IS的作用,采用缺氧缺糖条件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造模,发现杜仲具有促进苯丙氨酸代谢,抑制线粒体活性氧产生的作用。上述IS体外细胞模型的构建采用的是物理方法,即将细胞置于缺糖或缺血培养基与缺氧环境下培养,对设备要求较高,需将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氯化钴(CoCl2)等化学性缺氧试剂用于IS模型的构建。王宇翔[55]在PC12细胞的无糖培养基中加入Na2S2O4建立氧糖剥离模型,采用HPLC法探究染料木黄酮对所构建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细胞神经递质类氨基酸随时间含量变化情况,发现染料木黄酮可逆转缺氧缺糖所引起的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疾病,以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谷氨酸循环和糖皮质激素浓度异常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体外实验主要使用皮质酮、谷氨酸诱导细胞产生神经损伤构建抑郁症细胞模型。Zhang等[56]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探究皮质酮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机制,鉴定出15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脂肪酸氧化、甘油脂代谢和甾醇脂物在内的5种代谢途径,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何小燕等[57]运用1H-NMR法探究谷氨酸和皮质酮诱导下PC12细胞的代谢差异,结果显示两种刺激方式产生的代谢物不同,但影响的代谢通路却无显著差别,提示将差异代谢物与其代谢通路结合分析的重要性。中医药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在防治抑郁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相关中医学证候模型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进一步发展。付爽等[58]使用含10%肝郁脾虚证的血清诱导肝癌HepG2细胞构建抑郁症证候模型,对所建立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与肝郁脾虚证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了溶血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甘油磷酰胆碱等19个相同的代谢差异物,涉及9条代谢通路,该证候细胞模型的建立为中医药辩证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细胞代谢组学通过“细胞模型-生物标志物-疾病机制/作用功效”的对应关系,对细胞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但是仍面临着一些挑战:①理想的细胞模型应该与相应疾病有高度的相似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多个细胞相关,因此需要在确保研究结果可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细胞造模方法。②细胞代谢物丰富但是含量少,虽然使用液氮或低温有机溶剂对细胞进行萃取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代谢物的损失,但是不同细胞模型所采用的前处理方法不尽相同,目前尚未有标准化前处理流程可以适用所有细胞代谢物的提取分析。③细胞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是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的代谢物,需要不断更新、优化高通量和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提高代谢物的检测灵敏度,以获取更多的细胞代谢物数据。④细胞代谢组学隶属于体外研究的范畴,与生物体复杂的代谢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未来细胞代谢组学的研究方向需整合多组学和多学科的信息,以期更加全面的了解CNS病理机制,获取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信息,进一步评价药物的药效,从而为CNS疾病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59-60]。相信随着更多细胞模型的构建以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代谢组学在CNS疾病研究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图  1  枇芩口服液HPLC色谱图

    注:A1.混合对照品(325nm);A2.混合对照品(280nm);B1.供试品(325nm);B2.供试品(280nm);C.绿原酸阴性样品、D.咖啡酸阴性样品(325nm);E.赤芍阴性样品、F.黄芩阴性样品、G.甘草阴性样品(280nm) 1.绿原酸;2.咖啡酸;3.芍药苷;4.黄芩苷;5.黄芩素;6.甘草酸铵;7.汉黄芩素

    表  1  枇芩口服液中有效成分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范围

    有效成分回归方程r线性范围(μg/ml)
    绿原酸Y=18.102X−0.00030.99913.559~35.59
    咖啡酸Y=51.805X+0.08740.99930.5500~5.500
    芍药苷Y=2.2865X+0.58590.999929.61~296.1
    黄芩苷Y=215.23X+43.3490.99997.727~77.27
    黄芩素Y=14.843X−69.4020.99986.600~66.00
    甘草酸铵Y=4.7447X−48.7010.999512.85~128.5
    汉黄芩素Y=413.09X−64.9500.99980.1999~1.999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枇芩口服液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n=9)

    成 分样品含量
    (µg)
    加入量
    (µg)
    测得量
    (µg)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绿原酸66.4656.94122.498.2498.550.75
    66.4671.18136.298.02
    66.4688.98154.999.39
    咖啡酸11.328.80019.9497.9997.950.67
    11.3211.0022.0297.27
    11.3213.2024.3398.59
    芍药苷638.3493.51117.797.1497.580.67
    638.3592.21220.798.34
    638.3710.61329.397.25
    黄芩苷151.3123.6274.1399.3899.700.61
    151.3154.5304.7399.31
    151.3185. 5337.47100.40
    黄芩素103.784.48187.9399.7198.881.51
    103.7105.6209.0799.78
    103.7132.0231.9397.15
    甘草酸铵115.5102.8217.1798.9098.261.41
    115.5128.5243.099.22
    115.5154.2264.5796.67
    汉黄芩素1.9081.5993.42795.0296.411.41
    1.9081.9993.83796.50
    1.9082.3994.25297.72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枇芩口服液7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n=3,μg/ml)

    批号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汉黄芩素
    2020022069.5412.11615.3157.399.97112.21.709
    2020022466.4611.32638.3151.3103.7115.51.908
    2020031565.8011.21633.2149.2105.2117.21.911
    下载: 导出CSV
  • [1] 王庆芬, 杨育儒, 沈秋莲, 等. 枇芩颗粒剂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5, 32(12):1457-1460.
    [2] 王庆芬, 倪晓霞, 李杰,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J]. 中国药业, 2015, 24(16):93-95.
    [3] 缪小海. 面膜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寻常痤疮的可行性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76):150-151.
    [4] 姚晓, 蒋骊龙, 陈建伟. 双波长HPLC同时测定小儿咳喘灵颗粒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 35(7):1036-1040.
    [5] 邱小玉, 刘玉萍, 刘烨, 等. HPLC法同时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10种有效成分[J]. 中草药, 2019, 50(15):3648-36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5.020
  • [1] 魏雨辰, 田家盛, 王道鑫, 凌期盛, 王治, 缪朝玉.  烟酰胺单核苷酸口服给药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5): 1-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2006
    [2] 姚小静, 计佩影, 陆峰, 施国荣, 傅翔.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快速测定尿液中曲马多的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4): 185-18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1072
    [3] 吴海韵, 杨甜, 张弛, 梁文仪, 苏娟.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07
    [4] 余小翠, 王习文, 张贵英, 徐君伟, 祝雨薇, 胡丹.  麝香接骨胶囊的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及7种成分含量测定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7059
    [5] 舒飞, 孙蕊, 宋凯, 张元林, 闫家铭, 舒丽芯.  粉-液双室袋产品的综合评价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92-9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09
    [6] 陈方剑, 赵娟娟, 叶侃倜, 孙煜昕, 刘继勇, 杨骏.  血通胶囊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2): 82-86, 9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03
    [7] 李惠萍, 陈璐, 张琪金, 黄宝康.  紫苏叶挥发油成分的生物合成、含量测定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2058
    [8] 高锦, 胡丹, 王习文, 余小翠, 王泽欣, 刘晶, 祝雨薇, 马紫辉, 徐君伟, 高青, 洪小栩.  滴眼液中抑菌剂硫柳汞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59
    [9] 陈炳辰, 佟达丰, 万苗, 闫飞虎, 姚建忠.  UPLC-MS/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紫杉醇脂肪酸酯前药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8): 341-34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82
    [10] 毛智毅, 王筱燕, 陈晓颖, 汤逸斐.  度拉糖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体脂成分及血清脂肪因子的影响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305-30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5032
    [11] 陈方剑, 骆锦前, 王志君, 胡叶帅, 孙煜昕, 宋洪杰.  HPLC-MS/MS同时测定感冒安颗粒中5种黄酮成分的含量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9): 402-40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3030
    [12] 夏哲炜, 曾垣烨, 朱海菲, 李育, 陈啸飞.  核磁共振磷谱法测定磷酸氢钙咀嚼片中药物含量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9): 399-401, 40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63
    [13] 李丹, 戴贤春, 王芳珍, 陈奕含, 杨萍, 刘继勇.  HPLC-MS/MS测定当归六黄汤中4种不同成分的含量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6): 248-252, 26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5007
  • 加载中
图(1)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24
  • HTML全文浏览量:  1246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03
  • 修回日期:  2022-01-0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3-29
  • 刊出日期:  2022-03-25

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7种成分的含量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8007
    作者简介:

    王庆芬,硕士研究生,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制剂与质量控制,Email:58221899@qq.com

  • 中图分类号: R917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甘草酸铵、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7种成分含量。  方法  采用双波长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02%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5 ℃;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0~18.0 min,325 nm(检测绿原酸、咖啡酸);18.0~65.0 min,280 nm(检测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汉黄芩素)。  结果  枇芩口服液中的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甘草酸铵、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完全分离,7种成分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6.41%~99.70%。  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枇芩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English Abstract

何晓莉, 施艺玮, 王辉, 戴建英, 洪战英. 细胞代谢组学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应用进展[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2): 63-6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3006
引用本文: 王庆芬, 刘晓玲, 杨育儒, 李杰. 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芩口服液中7种成分的含量[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2, 40(2): 161-164.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8007
HE Xiaoli, SHI Yiwei, WANG Hui, DAI Jianying, HONG Zhanying.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metabolomic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2): 63-6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203006
Citation: WANG Qingfen, LIU Xiaoling, YANG Yuru, LI Ji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components in Piqin oral liquid by dual-wavelength HPLC[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2, 40(2): 161-164. 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8007
  • 枇芩口服液是我院皮肤科的临床经验方,主要由枇杷叶、黄芩、赤芍、甘草等十三味中药制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寻常型痤疮[1]。目前质量控制指标为制剂中的总黄酮以及君药黄芩中的成分[2],不能全面反映制剂的整体质量。组方中黄芩、枇杷叶为君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作用。黄芩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抗炎及抑菌效果好。枇杷叶等药材中含有绿原酸和咖啡酸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组方中的芍药苷及甘草中的甘草酸胺同样具有抗炎、抑菌及免疫调节等功效,诸药合用,在治疗寻常痤疮中发挥协同作用[3]。本研究拟采用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和汉黄芩素含量[4-5],以进一步完善其质量标准。

    • Agilent 1200 Serie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含DAD检测器,美国Agilent公司);AUX220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

    • 枇芩口服液(自制,批号:20200220、20200224、20200315);黄芩苷对照品(批号:110715-201821,含量95.4%)、黄芩素对照品(批号:111595-200905,含量98.5%)、绿原酸对照品(批号:110753-201415,含量96.2%)、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10736-201337,含量94.9%)、甘草酸铵对照品(批号:110731-201418,含量93.1%),咖啡酸对照品(批号:110885-200102)、汉黄芩素对照品(批号:111514-200403,含量98.0%)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乙腈(色谱纯,TEDIA公司,批号:18085030)。

    • 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0.02%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10 min,10%B;10~20 min,10%~20%B;20~30 min,20%~25%B;30~40 min,25%~30% B;40~50 min,30%~40% B;50~60 min,40%~70% B; 60~65 min,70%~30% B;65~70 min,30%~10%B;流速:1.0 ml/min;柱温:35 ℃;进样量:20 μl。

      检测波长:0~18.0 min,325 nm(检测绿原酸、咖啡酸);18.0~65.0 min,280 nm(检测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汉黄芩素)。

    • 分别称取各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含绿原酸355.9 μg/ml、咖啡酸550.0 μg/ml、芍药苷1480 μg/ml、黄芩苷772.7 μg/ml、黄芩素660.0 μg/ml、甘草酸铵642.4 μg/ml和汉黄芩素499.8 μg/ml的单一对照品储备液。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储备液适量,置于同一10 ml的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得质量浓度依次为35.59、5.500、296.1、77.27、66.00、128.5和1.999 μ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 精密量取相应批号的枇芩口服液2ml,置10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 根据处方中各药的比例,依次制备不含绿原酸(缺茵陈、墨旱莲和枇杷叶)、咖啡酸(缺夏枯草、墨旱莲、枇杷叶和丹参)、赤芍、黄芩和甘草的阴性样品,按“2.2.2”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阴性溶液。

    •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及阴性供试品溶液,按照“2.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结果见图1。在供试品溶液色谱中,与对照品溶液色谱中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和汉黄芩素位置上均有相应的色谱峰出现,且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均˃1.5,理论板数˃3000。

      图  1  枇芩口服液HPLC色谱图

    •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储备液0.50、1.00、1.50、2.50、3.50、5.00ml置于5ml棕色量瓶中,加入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系列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按照上述的色谱分析条件进样分析,以浓度(X,μg/ml)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结果见表1

      表 1  枇芩口服液中有效成分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范围

      有效成分回归方程r线性范围(μg/ml)
      绿原酸Y=18.102X−0.00030.99913.559~35.59
      咖啡酸Y=51.805X+0.08740.99930.5500~5.500
      芍药苷Y=2.2865X+0.58590.999929.61~296.1
      黄芩苷Y=215.23X+43.3490.99997.727~77.27
      黄芩素Y=14.843X−69.4020.99986.600~66.00
      甘草酸铵Y=4.7447X−48.7010.999512.85~128.5
      汉黄芩素Y=413.09X−64.9500.99980.1999~1.999
    • 精密量取“2.2.1”项下混合对照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重复进样6次,记录峰面积。结果显示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和汉黄芩素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57%、1.98%、1.74%、1.07%、2.01%、1.41%和1.69%,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 取同一批样品(批号:20200224)6份,按照“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峰面积,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和汉黄芩素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91%、1.90%、0.68%、1.41%、1.78%、1.40%和1.97%,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6、8、10 h,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峰面积,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和汉黄芩素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05%、1.90%、1.32%、1.06%、1.78%、2.02%和1.87%,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0 h内稳定。

    •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批号:20200224)的枇芩口服液1ml,共9份,分别按相当于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和汉黄芩素含有量的80%、100%、120%加入对照品溶液(不同加入量各3份),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含量,并计算加样回收率和RSD,结果见表2

      表 2  枇芩口服液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n=9)

      成 分样品含量
      (µg)
      加入量
      (µg)
      测得量
      (µg)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绿原酸66.4656.94122.498.2498.550.75
      66.4671.18136.298.02
      66.4688.98154.999.39
      咖啡酸11.328.80019.9497.9997.950.67
      11.3211.0022.0297.27
      11.3213.2024.3398.59
      芍药苷638.3493.51117.797.1497.580.67
      638.3592.21220.798.34
      638.3710.61329.397.25
      黄芩苷151.3123.6274.1399.3899.700.61
      151.3154.5304.7399.31
      151.3185. 5337.47100.40
      黄芩素103.784.48187.9399.7198.881.51
      103.7105.6209.0799.78
      103.7132.0231.9397.15
      甘草酸铵115.5102.8217.1798.9098.261.41
      115.5128.5243.099.22
      115.5154.2264.5796.67
      汉黄芩素1.9081.5993.42795.0296.411.41
      1.9081.9993.83796.50
      1.9082.3994.25297.72
    • 取3个批号枇芩口服液(批号:20200220、20200224、20200315),按照“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计算7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见表3.

      表 3  枇芩口服液7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n=3,μg/ml)

      批号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汉黄芩素
      2020022069.5412.11615.3157.399.97112.21.709
      2020022466.4611.32638.3151.3103.7115.51.908
      2020031565.8011.21633.2149.2105.2117.21.911
    • 试验中选择的7种成分来源于黄芩、夏枯草、茵陈、赤芍和甘草,全面覆盖君、臣、佐、使中的多味药材,将其作为质控指标,以提高质量控制的整体性和特征性。因测定成分绿原酸分别存在于组方中茵陈、枇杷叶等药材中,咖啡酸存在于枇杷叶、丹参等药材中,因此按照相应的方法制备阴性供试品溶液。

    • 试验采用高效液相的DAD检测器分别对7种对照品在200~400 nm处扫描,结果绿原酸和咖啡酸在325 nm波长处有最大紫外吸收,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汉黄芩素在28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本实验选择325nm和280 nm作为测定波长。

    • 考察了甲醇-0.1%磷酸水溶液、乙腈-水、乙腈-0.02%磷酸水溶液等流动相系统,结果采用乙腈-0.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成分分离度较好,梯度洗脱中基线相对平稳,峰形较好。此外,对柱温、流速、进样量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色谱条件。

参考文献 (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