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邻近缅甸、越南、老挝,属于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复杂多变,昼夜温差大,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1]。随着驻军参与抢险救灾、边境维稳、疫情防控等非战争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军事活动的复杂性、突发性、多样性特点日趋突出[2]。因此,基于不同任务类型,探索药材保障的方法和对策,以应对新时期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需要,确保圆满完成部队卫勤保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3]。笔者基于2020年4至6月,在云南境内展开的某联勤保障部队卫勤应急驻训任务,对此次驻训期间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云南地区模块化药品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
2020年4至6月,某联勤保障部队卫勤机构履行野外驻训保障任务,驻训期间共收治患者363人次。
-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人员类别以及药品的名称、单位、规格、使用数量、用药金额等,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7版)[4]和《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2版)[5]对药品进行分类,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计量单位的统计方法,计算药品日剂量数(DDDs)、药品日剂量费用(DDDc)、药品使用强度(drug use intensity,DUI)、药物使用率(drug utilization rate,DUR)及药品排名比(drug ranking ratio,R)。参照WHO推荐值和药品说明书确定DDD值。DDDs=某药的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反映一个药物的用量多寡,不同药品的DDDs可以相加,用于比较不同类别药物的用量大小。DDDc =某药用量总金额(元) /该药的DDDs,是使用某药的1日费用,反映该药的可负担性。DUI=某人群使用某药的DDDs/该人群人数,表示该人群使用某药的强度,可用于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别。DUR=(使用某药人数/驻训总人数)×100%,反映目标药物使用人数所占比例。R=某药DDDs排名/该药DUR排名。R值越趋近1,说明该药物的用量和使用人数越相当;R值>1且偏离度越大,说明驻训期间该药物的用量小,但使用人数多,属于一过性疾病用药;R值<1且偏离度越大,说明驻训期间该药物的用量大,但使用人数不多,属于基础疾病用药。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偏离度大的R值。
-
按照药品分类和单个药品分别计算DDDs、DDDc、DUR和R;再按性别、年龄段(≤29岁、30~49岁、≥50岁)、人员类别(干部、聘用、文职、战士、职工)等不同人群分别计算DDDs和DUI,并列表分析不同人群间药品消耗的情况。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和表5。
表 1 野外驻训期间以品种数为序排列的各类药物的DDDc、DDDs、DUR和R值
排序 药品分类 品种数 DDDc
(元)DDDs DUR
(%)R 1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28 8.90 157.00 23.00 1.50 2 消化系统药物 14 3.60 152.56 6.67 0.80 3 心血管系统药物 10 2.32 209.22 4.00 0.25 4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8 5.54 525.00 29.00 1.00 5 抗感染药物 8 1.82 57.60 3.67 1.11 6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7 3.12 139.75 5.67 0.83 7 呼吸系统药物 6 11.27 107.33 7.33 1.50 8 清热剂(中成药) 6 3.67 103.00 8.67 2.33 9 解热镇痛抗炎药 5 5.16 54.67 3.33 1.10 10 感冒药(西药) 4 2.27 75.67 4.67 1.14 11 解表剂(中成药) 3 2.83 18.00 1.33 1.18 12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 2.30 10.00 0.67 0.93 13 其他 2 7.53 9.67 1.33 1.25 14 激素类药物 1 0.75 66.67 0.67 0.69 15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1 4.20 32.00 0.67 0.86 合计 105 1718.12 -
由表1可见,这次驻训期间用药品种达105种,DDDs值总计1718.12。DDDc排名第1的是呼吸系统药物,排名第2的是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排名第3的是其他类。DDDs和DUR均排名第1的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该类药物R值为1,说明驻训期间的肌肉骨骼损伤较为频发,该药物的用量大,使用人数多,该类药物需重点保障。DDDs排名第2的是心血管系统药物,该药物在DUR中排名第8,R值为0.25,R值<1且偏离度最大,说明驻训期间该药物的用量大,但使用人数不多,属于基础疾病用药。DDDs排名第3的是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该类药物在DUR中排名第2,R值为1.50,R值>1且偏离度大,说明驻训期间该药物的用量小,但使用人数多,属于一过性疾病用药。DUR排名第3的是清热剂(中成药),该类药物在DDDs中排名第7,R值为2.33,R值>1且偏离度最大,说明驻训期间由于环境及气候影响,驻训人员对清热剂(中成药)的需求较大,但用量不多,该类药物应多种少量配备。呼吸系统药物R值为1.50,与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及清热剂(中成药)的R值相近,说明该类药物用量小,但使用人数多。
-
由表2可见,DDDs排名第1的是云南白药膏,该药品在DUR中也排名第1,说明在驻训期间受训人员易出现跌打损伤,该药品的用量和使用人数都最多,因此是需要重点保障的药品。DDDs排名第2的是云南白药创可贴,该药品在DUR中排名第3,说明该药品的用量大,使用人数多,也需重点保障。DDDs排名第3的是氯雷他定片,该药品在DUR中排名第10,R值为3/10=0.30,R值<1,且偏离度大,说明驻训期间该药品的用量大,但使用人数不多,属于基础疾病用药。DUR排名第2的是云南白药气雾剂,该药品在DDDs中排名第18,R值为18/2=9.00,R值>1,且偏离度最大,说明驻训期间该药品的用量不大,但使用人数多,属于一过性疾病用药。厄贝沙坦片的R值为0.12,R值<1且偏离度最大,该药品DDDs排名第4,DUR排名第33,说明驻训期间该药品的用量较大,但使用人数少,属于基础疾病用药。DDDc排名第1的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排名第2的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排名第3的是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属于单价较贵的药品。
表 2 野外驻训期间以DDDc、DDDs和DUR值为序排列的前20位药品
排序 DDDc(元) DDDs DUR(%) 药品名称 数值 药品名称 数值 药品名称 数值 1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 220.18 云南白药膏 245.00 云南白药膏 9.00 2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 62.05 云南白药创可贴 126.00 云南白药气雾剂 7.33 3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53.78 氯雷他定片 84.00 云南白药创可贴 5.33 4 蓝芩口服液 50.00 厄贝沙坦片 72.00 连花清瘟胶囊 4.67 5 镇痛活络酊 38.90 奥美拉唑肠溶片 70.00 双氯酚酸钠贴 4.00 6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 35.68 左甲状腺素钠片 66.67 妥布霉素滴眼液 3.00 7 玻璃酸钠滴眼液 35.44 双氯酚酸钠贴 60.00 酚麻美敏片 2.67 8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 32.39 酚麻美敏片 45.00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2.33 9 云南白药气雾剂 29.26 板蓝根颗粒 40.00 硝酸咪康唑乳膏 2.33 10 卤米松乳膏 27.46 氨基葡萄糖胶囊 40.00 氯雷他定片 2.00 11 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 27.22 硝苯地平缓释片(Ⅱ) 40.00 红霉素软膏 2.00 12 熊去氧胆酸胶囊 25.22 连花清瘟胶囊 38.00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 1.67 13 羟糖甘滴眼液 21.33 咽立爽口含滴丸 36.00 板蓝根颗粒 1.67 14 宣肺止嗽合剂 20.25 维生素C片 35.00 维生素C片 1.67 15 莫匹罗星软膏 20.18 甲钴胺片 32.00 莫匹罗星软膏 1.33 16 赖氨匹林散 19.70 阿莫西林胶囊 30.00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1.33 17 骨化三醇胶丸 19.60 碳酸钙D3片 30.00 咽立爽口含滴丸 1.33 18 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19.29 云南白药气雾剂 25.00 牛黄解毒片 1.33 19 头孢克洛胶囊 18.44 碳酸钙咀嚼片 25.00 阿莫西林胶囊 1.33 20 复方氟米松软膏 18.31 复合维生素B片 21.00 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 1.00 -
由表3可见,女性的用药强度大于男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肌肉骨骼系统药物DDDs均排名第1。女性DDDs排名第2的是消化系统药物,排名第3的是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男性DDDs排名第2的是心血管系统药物,排名第3的是清热剂(中成药)。
表 3 野外驻训期间按性别统计的各类药物的DDDs和DUI值
序号 药品分类 DDDs DUI 男 女 男 女 1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103.00 422.00 0.91 2.26 2 心血管系统药物 85.00 124.22 0.75 0.66 3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50.00 107.00 0.44 0.57 4 消化系统药物 14.00 138.56 0.12 0.74 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14.00 125.75 0.12 0.67 6 呼吸系统药物 32.33 75.00 0.29 0.40 7 清热剂(中成药) 51.33 51.67 0.45 0.28 8 感冒药(西药) 37.33 38.33 0.33 0.20 9 激素类药物 0.00 66.67 0.00 0.36 10 抗感染药物 25.10 32.50 0.22 0.17 11 解热镇痛抗炎药 8.00 46.67 0.07 0.25 12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0.00 32.00 0.00 0.17 13 解表剂(中成药) 11.67 6.33 0.10 0.03 1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00 4.00 0.05 0.02 15 其他 7.67 2.00 0.07 0.01 总计 445.43 1272.70 3.94 6.81 由表4可见,DDDs数据显示年龄在30~49岁的用药量最大,≥29岁次之,≥50岁的最小。DUI数据显示年龄≥29岁的人群用药强度最小,30~49岁的人群用药强度次之,≥50岁的人群用药强度最大。两组数据综合说明驻训人员以30~49岁的人群用药为主,用药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年龄≤29岁,用药最大的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其次是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第三是清热剂(中成药)。年龄在30~49岁,用药最大的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其次是心血管系统药物,第三是消化系统药物。年龄≥50岁,用药最大的是心血管系统药物,其次是消化系统药物,第三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表 4 野外驻训期间按年龄段统计的各类药物的DDDs和DUI值
序号 药品分类 DDDs DUI ≤29岁 30~49岁 ≥50岁 ≤29岁 30~49岁 ≥50岁 1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123.00 394.00 8.00 1.24 2.01 1.60 2 心血管系统药物 0.00 127.22 82.00 0.00 0.65 16.40 3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54.33 101.67 1.00 0.55 0.52 0.20 4 消化系统药物 23.67 114.89 14.00 0.24 0.59 2.80 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28.00 111.75 0.00 0.28 0.57 0.00 6 呼吸系统药物 31.33 76.00 0.00 0.32 0.39 0.00 7 清热剂(中成药) 50.00 51.00 2.00 0.51 0.26 0.40 8 感冒药(西药) 21.33 49.33 5.00 0.22 0.25 1.00 9 激素类药物 0.00 66.67 0.00 0.00 0.34 0.00 10 抗感染药物 8.10 49.50 0.00 0.08 0.25 0.00 11 解热镇痛抗炎药 17.00 37.67 0.00 0.17 0.19 0.00 12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16.00 16.00 0.00 0.16 0.08 0.00 13 解表剂(中成药) 17.67 0.33 0.00 0.18 0.00 0.00 1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0.00 4.00 6.00 0.00 0.02 1.20 15 其他 7.67 2.00 0.00 0.08 0.01 0.00 总计 398.10 1202.03 118.00 4.02 6.13 23.60 -
由表5可见,DDDs数据显示,按用药量由大到小分别为聘用、文职、干部、战士及职工。DUI数据显示,人群用药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为职工、文职、聘用、干部及战士。两组数据综合说明驻训人群用药较多的以聘用及文职为主,从人群用药强度看,职工最大,战士最小。干部用药最大的是心血管系统药物,其次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聘用人员用药最大的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其次是心血管系统药物;文职人员用药最大的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其次是消化系统药物;战士用药最大的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其次是感冒药(西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职工用药最大的是肌肉骨骼系统药物,其次是消化系统药物。
表 5 野外驻训期间按人员类别统计的各类药物的DDDs和DUI值
序号 药品分类 DDDs DUI 干部 聘用 文职 战士 职工 干部 聘用 文职 战士 职工 1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71.00 229.00 188.00 30.00 7.00 1.45 1.62 2.41 0.97 7.00 2 心血管系统药物 82.00 121.22 6.00 0.00 0.00 1.67 0.86 0.08 0.00 0.00 3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21.00 62.33 66.67 5.00 2.00 0.43 0.44 0.85 0.16 2.00 4 消化系统药物 0.00 65.22 80.67 0.00 6.67 0.00 0.46 1.03 0.00 6.67 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19.50 58.00 55.25 7.00 0.00 0.40 0.41 0.71 0.23 0.00 6 呼吸系统药物 14.00 84.00 6.00 3.33 0.00 0.29 0.60 0.08 0.11 0.00 7 清热剂(中成药) 10.00 50.67 31.67 6.67 4.00 0.20 0.36 0.41 0.22 4.00 8 感冒药(西药) 14.00 34.33 17.33 10.00 0.00 0.29 0.24 0.22 0.32 0.00 9 激素类药物 0.00 33.33 33.33 0.00 0.00 0.00 0.24 0.43 0.00 0.00 10 抗感染药物 17.00 16.00 15.00 3.60 6.00 0.35 0.11 0.19 0.12 6.00 11 解热镇痛抗炎药 2.00 18.67 24.00 10.00 0.00 0.04 0.13 0.31 0.32 0.00 12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0.00 16.00 16.00 0.00 0.00 0.00 0.11 0.21 0.00 0.00 13 解表剂(中成药) 0.33 6.00 11.67 0.00 0.00 0.01 0.04 0.15 0.00 0.00 1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00 0.00 4.00 0.00 0.00 0.12 0.00 0.05 0.00 0.00 15 其他 6.67 1.00 1.00 0.00 1.00 0.14 0.01 0.01 0.00 1.00 总计 263.50 795.77 556.59 75.60 26.67 5.38 5.64 7.14 2.44 26.67 -
这次驻训基于肌肉骨骼系统药物仅保障了云南白药系类药品、双氯酚酸钠贴、氨基葡萄糖胶囊、消痛贴膏、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镇痛活络酊,其中内服药只有1种胶囊剂,外用药包括1种酊剂、1种气雾剂、5种膏剂。《中国药典》收载的治疗骨伤科疾病有149种中成药,涉及17种剂型[6],表明该类药品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根据骨伤科三期辨证用药规律[7-8],活血化瘀和消肿止痛类中药组方为主的中成药应作为该类药物中重点保障的品种。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清热剂(中成药)及呼吸系统药物同样是使用人数多的药物,说明春夏季云南地区驻训,水土不服及过敏反应是驻训官兵的常见病,其使用特点是单人用量小,属于一过性疾病用药,以短期治疗为主。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和激素类药物的用量大,但使用人数不多,主要用于治疗固定人群的基础疾病。对使用这几类药物的官兵进行用药指导时,发现配备的药物与其日常治疗用药并不完全一致,有可能存在疗效不佳的风险。
因此,需要对该类药品的品量配备进行系统研究,细分功能主治,增加保障品规,满足驻训需求。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清热剂(中成药)及呼吸系统药物以短期治疗为主,因而宜多种少量配备。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和激素类药物,属于固定人群用药,建议在执行任务前,根据各类人员自身的基础疾病,制定个人药品保障清单,提交药材保障部门,做好个人携行药品保障。
模块化的药品品量设计及组合是实现卫勤任务快速、精准的药品保障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以此次驻训用药经验分析,影响野外驻训模块化药品保障的因素包括:任务类型、地域、节气、时长和人员构成等。要完成好全程卫勤保障任务,应当覆盖任务前、中、后三个阶段。任务前期全面分析上述五大要素,配备好个人携运行药品;任务中期及时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快速足量补充;任务后期对品量表适用情况进行评价,优化药品品量结构。
Analysis of drug consumption in field training of joint logistic support force in Yunnan
-
摘要:
目的 分析联勤保障部队云南地区野外驻训期间药品消耗情况,总结卫勤人员用药特征,分析用药规律,为模块化药品保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20年4至6月驻训期间联勤保障部队某机构人员的基本信息及药品使用情况,以药品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药品使用指标,包括:药品日剂量数(DDDs)、药品日剂量费用(DDDc)、药品使用强度(DUI)、药物使用率(DUR)及药品排名比(R)等来描述用药特征。 结果 在驻训期间,肌肉骨骼系统药物的用量大,使用人数多;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的用量大,但使用人数不多;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清热剂(中成药)和呼吸系统药物的用量小,但使用人数多。以DDDs排名,用量最多的前3位药品是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创可贴、氯雷他定片。以DDDc排名,日费用最大的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年龄增大,用药强度增加;女性的用药强度大于男性;不同类别人员的用药强度不同。 结论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是野外驻训期间需重点保障的药品;对于有自身基础疾病的驻训人员应根据用药需要及任务时长,制定个人基础疾病药品保障清单,提交药材保障部门,做好携行药品保障;影响野外驻训模块化药品保障的因素包括:任务类型、地域、节气、时长和人员构成等。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rug consumption of the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during field training in Yunnan, summarize the drug us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taff, and analyze the drug use rules,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modular drug support. Methods The basic information and drug use of the personnel in an institution of the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during the resident training period from April to June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drug use indicator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efined daily dose (DDD) as the unit, including: daily drug dose (DDDs), daily drug dose cost (DDDc), drug use intensity (DUI), drug utilization rate (DUR) and drug ranking ratio (R) were used to describe drug use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During the resident training period, the amount of musculoskeletal system drugs was large, and the number of users was large. The dosage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drugs, digestive system drugs and hormone drugs was large, but the number of users was small. Sensory organ drugs, dermatological drugs, heat-clearing agent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and respiratory system drugs were small in dosages, but the number of users was large. Ranked by DDDs, the top 3 drugs with the highest dosage were Yunnan Baiyao plaster, Yunnan Baiyao Band-Aid and Loratadine Tablets. Ranked by DDDc, the largest daily cost was Budesonide and Formoterol Fumarate Powder for Inhalation. As age increases, the intensity of drug use increased; The intensity of drug use in women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men. The intensity of drug use wa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categories personnel. Conclusion Musculoskeletal system drugs are important drugs for field training. The task personnel should formulate a list of medicines for basic diseases based on their own medication for basic diseases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task, and submit it to the medicinal material guarantee department to ensure the carrying drugs. The factors affecting modular drug support in field training include: task type, region, solar term, duration and personnel composition, etc. -
Key words:
-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
- field training /
- drug consumption
-
感染性休克是由感染和脓毒症逐渐发展所致宿主反应失调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又称脓毒性休克,常见于长期慢性病或大型手术之后,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为感染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并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通透性改变,进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各器官组织水肿和损伤,因此感染性休克在常规抗感染、补充血容量及保护脏器功能等治疗基础上还需积极改善微循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1-2]。文献报道显示乌司他丁用于感染性休克治疗在抗炎、免疫调节以及重要脏器保护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明显改善复苏质量和预后[3]。本文主要研究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参数、PaO2/FiO2和预后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其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为推广其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1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中是否应用乌司他丁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73例,男性38例、女性35例,年龄47~68岁,平均(58.13±7.94)岁,体质量指数(BMI)19.7~30.4 kg/m2,平均(25.31±2.87) kg/m2,其中重症肺炎23例、急性腹膜炎16例、急性胰腺炎15例、胆道感染9例、其他10例;常规组54例,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43~67岁,平均(56.92±8.36)岁,BMI 20.3~29.8 kg/m2,平均(25.06±2.74) kg/m2,其中重症肺炎18例、急性腹膜炎14例、急性胰腺炎9例、胆道感染7例、其他6例;两组临床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欧洲危重病医学会(SCCM)联合制定的诊断标准 ;②年龄≤70岁;③临床相关资料保存完整;④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院时已发生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者;②伴其他致死性疾病或严重创伤;③伴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病变;④伴免疫功能障碍或此前1月内应用激素或免疫调节治疗者;⑤未遵医嘱完成治疗或随访。
1.2 研究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按感染性休克相关指南[4]常规进行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液、给氧及营养管理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血管功能和微循环障碍,同时密切监测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0134,10万U,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0万U/次,2次/d,连续用药7 d。
1.3 观察指标
①炎症因子: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时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ELISA法(试剂盒购自上海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完成。②血流动力学参数:左锁骨下静脉和股动脉置管并连接PiCCO监护仪,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指标变化情况。③组织灌注水平:分别于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 d时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④患者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7 d时APACHE-Ⅱ评分变化,并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死亡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以(
$\bar 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SNK-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感染标志物变化比较
治疗7 d时,两组IL-6、TNF-α及PC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IL-6、TNF-α及PCT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感染标志物变化组别 例数(n) IL-6(ng/L) TNF-α(μg/L) PCT(μg/L)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前 治疗7 d 观察组 73 213.76±40.92 143.58±26.45* 6.02±1.28 2.16±0.47* 3.94±0.82 1.25±0.31* 常规组 54 209.53±41.27 164.05±29.14 5.89±1.24 2.73±0.51 4.06±0.79 1.68±0.42 t 0.533 3.829 0.532 6.044 0.769 6.152 P 0.595 <0.001 0.596 <0.001 0.444 <0.001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2.2 两组治疗期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比较
治疗12 h、24 h和72 h时,两组MAP和CI明显升高(P<0.05),EVLWI和SVRI明显降低(P<0.05),且同一时间观察组MAP高于常规组,EVLWI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组别 时间 MAP(mmHg) CI
[L/(min·m2)]EVLWI(ml/kg) SVRI
(kPa·s/m3)观察组 治疗前 58.72±10.94 3.84±0.71 10.63±1.29 2491.85±387.46 治疗12 h 70.38±9.65*▲ 4.32±0.56* 8.15±1.07*▲ 2014.39±362.71* 治疗24 h 83.29±8.53*#▲ 4.68±0.49*# 7.24±0.86*#▲ 1746.50±329.08*# 治疗72 h 92.16±7.82*#△▲ 4.93±0.54*#△ 6.32±0.73*#△▲ 1502.63±312.79*#△ 常规组 治疗前 59.34±10.68 3.75±0.67 10.48±1.34 2513.42±385.94 治疗12 h 65.47±10.93* 4.19±0.60* 8.56±1.09* 2030.78±364.56* 治疗24 h 76.15±9.52*# 4.53±0.58*# 7.82±0.91*# 1754.35±326.81*# 治疗72 h 84.36±9.08*#△ 4.85±0.52*#△ 6.74±0.78*#△ 1523.86±314.07*#△ 统计值 F组间/P组间 2.791/0.026 1.028/0.372 3.829/<0.001 0.914/0.423 F组内/P组内 106.354/ 85.143/<0.001 76.451/<0.001 82.065/<0.001 F交互/P交互 8.462/<0.001 2.396/0.107 4.236/<0.001 2.137/0.149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12 h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24 h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 2.3 两组治疗期间PaO2/FiO2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12、24、72 h时,两组PaO2/FiO2明显升高(P<0.05),且同一时间观察组PaO2/FiO2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3 两组治疗期间PaO2/FiO2变化情况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12 h 治疗24 h 治疗72 h 观察组 73 71.98±6.45 79.53±5.26*▲ 87.45±5.08*#▲ 92.64±4.13*#△▲ 常规组 54 72.36±6.29 76.04±5.82* 83.92±5.37*# 89.21±4.75*#△ t 0.308 3.276 3.505 4.024 P 0.759 0.002 <0.001 <0.001 F组间/P组间=2.584/0.039;F组内/P组内=21.462/<0.001;F交互/P交互=3.029/0.005;*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12 h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24 h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7 d时,两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预后情况
观察组和常规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分别为4.11%和14.81%(P<0.05),病死率分别为1.37%和7.41%(P>0.05)。
3. 讨论
严重感染患者细菌及毒素入血导致大量炎性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释放,造成级联失控的免疫反应并引起各器官和系统灌注和代谢障碍,导致MODS发生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感染性休克病情进展较快且诊疗难度大,预后情况目前仍不容乐观,文献报道患者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且救治成功的患者也可能长期存在器官功能不全等问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势在必行,而微循环障碍是感染性休克核心环节,与患者预后情况关系密切,是现阶段国内外重点研究方向。
既往研究认为严重感染尤其是G−菌患者有较高风险发生感染性休克,因此检测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IL-6、TNF-α及PCT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L-6可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并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TNF-α是常见促炎因子,能进一步诱导炎症介质大量释放;PCT可准确反映机体炎症反应水平,在细菌或真菌等感染后明显升高。本研究中治疗第7天时两组IL-6、TNF-α及PCT水平均大幅度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效果更为显著,表明乌司他丁辅助治疗感染性休克有利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良好控制感染和炎症反应效果(见表4),与王东等[6]研究结果相一致。乌司他丁是分布于人体血液、尿液或脑脊液中的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可同时抑制多种水解酶活性并限制炎症介质释放,在机体受到感染后可快速进入炎症反应进程,近年来作为抗炎因子广泛用于胰腺炎、关节炎及脓毒症等病变治疗,以补充人体内源性乌司他丁消耗,有助于快速缓解症状[7]。
表 4 两组治疗后恢复情况分组 例数(n) APACHE-Ⅱ评分(分) 机械通气
时间(d)ICU住院
时间(d)治疗前 治疗7 d 观察组 73 23.09±4.76 10.65±1.94* 5.06±1.42 5.47±1.28 常规组 54 21.87±5.02 12.58±2.43* 5.81±1.54 6.25±1.45 T 1.294 4.611 2.633 2.975 P 0.199 <0.001 0.010 0.004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2016年ACCP/SCCM感染性休克最新定义强调了微循环和细胞代谢障碍的重要性,要求在治疗过程中积极改善微循环功能。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的基础为外周血管收缩功能异常,继而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改变,造成顽固性低血容量状态,且由于炎症反应和心肌细胞损伤,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血流量重新分配,严重时可引起MODS发生。因此,感染性休克治疗期间常采用PiCCO严密监测心功能和外周循环状态,为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提供参考依据[8]。明自强等[9]研究认为,乌司他丁对胆道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明显改善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但乌司他丁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清楚,文献报道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和脂质过氧化[10]、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减轻内皮细胞损伤等作用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积极干预后MAP、CI和PaO2/FiO2均明显升高且EVLWI和SVRI明显降低,表明患者微循环状态和组织灌注水平获得改善,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效果存在较大优势,提示采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感染性休克可促进微循环改善,有助于恢复各器官系统血流量,为改善预后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7 d时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表明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提升患者康复速度,这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均有密切联系,同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死亡率较低,但与常规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不同于方向明等[11]报道结果,其原因可能与不同研究样本类型和医疗条件等均存在一定差异有关,也可能是本研究样本容量偏小所致,具体情况还需更多研究进行证实。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对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
表 1 野外驻训期间以品种数为序排列的各类药物的DDDc、DDDs、DUR和R值
排序 药品分类 品种数 DDDc
(元)DDDs DUR
(%)R 1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28 8.90 157.00 23.00 1.50 2 消化系统药物 14 3.60 152.56 6.67 0.80 3 心血管系统药物 10 2.32 209.22 4.00 0.25 4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8 5.54 525.00 29.00 1.00 5 抗感染药物 8 1.82 57.60 3.67 1.11 6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7 3.12 139.75 5.67 0.83 7 呼吸系统药物 6 11.27 107.33 7.33 1.50 8 清热剂(中成药) 6 3.67 103.00 8.67 2.33 9 解热镇痛抗炎药 5 5.16 54.67 3.33 1.10 10 感冒药(西药) 4 2.27 75.67 4.67 1.14 11 解表剂(中成药) 3 2.83 18.00 1.33 1.18 12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 2.30 10.00 0.67 0.93 13 其他 2 7.53 9.67 1.33 1.25 14 激素类药物 1 0.75 66.67 0.67 0.69 15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1 4.20 32.00 0.67 0.86 合计 105 1718.12 表 2 野外驻训期间以DDDc、DDDs和DUR值为序排列的前20位药品
排序 DDDc(元) DDDs DUR(%) 药品名称 数值 药品名称 数值 药品名称 数值 1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 220.18 云南白药膏 245.00 云南白药膏 9.00 2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 62.05 云南白药创可贴 126.00 云南白药气雾剂 7.33 3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53.78 氯雷他定片 84.00 云南白药创可贴 5.33 4 蓝芩口服液 50.00 厄贝沙坦片 72.00 连花清瘟胶囊 4.67 5 镇痛活络酊 38.90 奥美拉唑肠溶片 70.00 双氯酚酸钠贴 4.00 6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 35.68 左甲状腺素钠片 66.67 妥布霉素滴眼液 3.00 7 玻璃酸钠滴眼液 35.44 双氯酚酸钠贴 60.00 酚麻美敏片 2.67 8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 32.39 酚麻美敏片 45.00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2.33 9 云南白药气雾剂 29.26 板蓝根颗粒 40.00 硝酸咪康唑乳膏 2.33 10 卤米松乳膏 27.46 氨基葡萄糖胶囊 40.00 氯雷他定片 2.00 11 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 27.22 硝苯地平缓释片(Ⅱ) 40.00 红霉素软膏 2.00 12 熊去氧胆酸胶囊 25.22 连花清瘟胶囊 38.00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 1.67 13 羟糖甘滴眼液 21.33 咽立爽口含滴丸 36.00 板蓝根颗粒 1.67 14 宣肺止嗽合剂 20.25 维生素C片 35.00 维生素C片 1.67 15 莫匹罗星软膏 20.18 甲钴胺片 32.00 莫匹罗星软膏 1.33 16 赖氨匹林散 19.70 阿莫西林胶囊 30.00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1.33 17 骨化三醇胶丸 19.60 碳酸钙D3片 30.00 咽立爽口含滴丸 1.33 18 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19.29 云南白药气雾剂 25.00 牛黄解毒片 1.33 19 头孢克洛胶囊 18.44 碳酸钙咀嚼片 25.00 阿莫西林胶囊 1.33 20 复方氟米松软膏 18.31 复合维生素B片 21.00 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 1.00 表 3 野外驻训期间按性别统计的各类药物的DDDs和DUI值
序号 药品分类 DDDs DUI 男 女 男 女 1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103.00 422.00 0.91 2.26 2 心血管系统药物 85.00 124.22 0.75 0.66 3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50.00 107.00 0.44 0.57 4 消化系统药物 14.00 138.56 0.12 0.74 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14.00 125.75 0.12 0.67 6 呼吸系统药物 32.33 75.00 0.29 0.40 7 清热剂(中成药) 51.33 51.67 0.45 0.28 8 感冒药(西药) 37.33 38.33 0.33 0.20 9 激素类药物 0.00 66.67 0.00 0.36 10 抗感染药物 25.10 32.50 0.22 0.17 11 解热镇痛抗炎药 8.00 46.67 0.07 0.25 12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0.00 32.00 0.00 0.17 13 解表剂(中成药) 11.67 6.33 0.10 0.03 1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00 4.00 0.05 0.02 15 其他 7.67 2.00 0.07 0.01 总计 445.43 1272.70 3.94 6.81 表 4 野外驻训期间按年龄段统计的各类药物的DDDs和DUI值
序号 药品分类 DDDs DUI ≤29岁 30~49岁 ≥50岁 ≤29岁 30~49岁 ≥50岁 1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123.00 394.00 8.00 1.24 2.01 1.60 2 心血管系统药物 0.00 127.22 82.00 0.00 0.65 16.40 3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54.33 101.67 1.00 0.55 0.52 0.20 4 消化系统药物 23.67 114.89 14.00 0.24 0.59 2.80 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28.00 111.75 0.00 0.28 0.57 0.00 6 呼吸系统药物 31.33 76.00 0.00 0.32 0.39 0.00 7 清热剂(中成药) 50.00 51.00 2.00 0.51 0.26 0.40 8 感冒药(西药) 21.33 49.33 5.00 0.22 0.25 1.00 9 激素类药物 0.00 66.67 0.00 0.00 0.34 0.00 10 抗感染药物 8.10 49.50 0.00 0.08 0.25 0.00 11 解热镇痛抗炎药 17.00 37.67 0.00 0.17 0.19 0.00 12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16.00 16.00 0.00 0.16 0.08 0.00 13 解表剂(中成药) 17.67 0.33 0.00 0.18 0.00 0.00 1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0.00 4.00 6.00 0.00 0.02 1.20 15 其他 7.67 2.00 0.00 0.08 0.01 0.00 总计 398.10 1202.03 118.00 4.02 6.13 23.60 表 5 野外驻训期间按人员类别统计的各类药物的DDDs和DUI值
序号 药品分类 DDDs DUI 干部 聘用 文职 战士 职工 干部 聘用 文职 战士 职工 1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71.00 229.00 188.00 30.00 7.00 1.45 1.62 2.41 0.97 7.00 2 心血管系统药物 82.00 121.22 6.00 0.00 0.00 1.67 0.86 0.08 0.00 0.00 3 感觉器官药物和皮肤科用药 21.00 62.33 66.67 5.00 2.00 0.43 0.44 0.85 0.16 2.00 4 消化系统药物 0.00 65.22 80.67 0.00 6.67 0.00 0.46 1.03 0.00 6.67 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19.50 58.00 55.25 7.00 0.00 0.40 0.41 0.71 0.23 0.00 6 呼吸系统药物 14.00 84.00 6.00 3.33 0.00 0.29 0.60 0.08 0.11 0.00 7 清热剂(中成药) 10.00 50.67 31.67 6.67 4.00 0.20 0.36 0.41 0.22 4.00 8 感冒药(西药) 14.00 34.33 17.33 10.00 0.00 0.29 0.24 0.22 0.32 0.00 9 激素类药物 0.00 33.33 33.33 0.00 0.00 0.00 0.24 0.43 0.00 0.00 10 抗感染药物 17.00 16.00 15.00 3.60 6.00 0.35 0.11 0.19 0.12 6.00 11 解热镇痛抗炎药 2.00 18.67 24.00 10.00 0.00 0.04 0.13 0.31 0.32 0.00 12 血液和造血器官药 0.00 16.00 16.00 0.00 0.00 0.00 0.11 0.21 0.00 0.00 13 解表剂(中成药) 0.33 6.00 11.67 0.00 0.00 0.01 0.04 0.15 0.00 0.00 1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00 0.00 4.00 0.00 0.00 0.12 0.00 0.05 0.00 0.00 15 其他 6.67 1.00 1.00 0.00 1.00 0.14 0.01 0.01 0.00 1.00 总计 263.50 795.77 556.59 75.60 26.67 5.38 5.64 7.14 2.44 26.67 -
[1] 尤洋阳, 黄秋霞, 黄博, 等. 温室设计课程的创新设计: 基于云南多样性气候、地理特征的现代化温室[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8):86-87, 89. doi: 10.3969/j.issn.1673-9205.2019.08.063 [2] 汪金生, 文雄, 杨少华, 等. 新时期多样化海军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难点与要求[J]. 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4):313-314. doi: 10.3969/j.issn.1009-0754.2010.04.012 [3] 阳绪华, 米宁, 李炜. 军队医院承担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的思考[J]. 人民军医, 2013, 56(2):240-241. [4]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4-1044. [5]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组织.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 2版.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4: 1824. [6] 马依林, 杜志谦. 基于频数分析法的骨伤科中成药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0, 40(12):1385-1389. [7] 周红海, 宋晓动, 胡梦婷, 等. 50种骨伤科中成药用药规律和特色简析[J]. 广西中医药, 2019, 42(3):27-30. doi: 10.3969/j.issn.1003-0719.2019.03.009 [8] 贾程辉, 张寅, 谢雁鸣, 等. 基于HIS数据的48398例四肢骨折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13):2555-2560. 期刊类型引用(2)
1. 耿帅,关鑫,史宁,郭宏举,常李荣. 应急药品保障的模块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2023(04): 39-42 . 百度学术
2. 杜明华,张丽萍,惠慧,张恒,齐鹏,任学文,朱海燕. 野战医疗队夏季野外驻训疾病谱及常用药物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06): 806-81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