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目前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费用,如收到邮件声称是编辑部X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的,请谨防财产损失!编辑部用于作者校对时绑定微信的邮件通过yxsjzzs@163.com发送,标题是《药学实践与服务》XML数字出版服务微信绑定,请区分开。

门诊药房发药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杨彬 李鑫 韦平 褚征

印杰, 陈永法. 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4): 259-26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5056
引用本文: 杨彬, 李鑫, 韦平, 褚征. 门诊药房发药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6): 389-39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6003
YIN Jie, CHEN Yongfa.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harmacist train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Kirkpatrick eval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4): 259-26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5056
Citation: YANG Bin, LI Xin, WEI Ping, CHU Zhe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uxiliary system for drug distribution in outpatient pharmac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6): 389-39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6003

门诊药房发药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6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 彬,学士,主管药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药剂科;研究方向:药学信息学,Email:binyang0413@163.com

    通讯作者: 褚 征,副主任药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药剂科;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3064661193@qq.com
  • 中图分类号: R95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uxiliary system for drug distribution in outpatient pharmacy

  • 摘要:   目的  构建门诊发药辅助系统,减少差错,提升门诊药学服务质量。  方法  利用条码技术自主研发门诊药房发药辅助系统,从系统设计、系统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从对发药差错的影响、对发药效率的影响和药师评价等方面对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该系统基于医院特殊的网络环境,整合了药品核对、处方权管理、效期管理和用药交待等功能。使用该系统后,年发药差错由84起减少至25起,患者取药等待时间缩短了151 s。接受调查的药师全部认可该辅助系统有助于药师工作。  结论  该系统提高了门诊药师的发药效率,并起到减少差错、提高效率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1]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均明确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为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2],药学服务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高质量发展,由此,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强化药学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加快药学服务转型、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的当务之急。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是药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能够在客观衡量培训质量与效益的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引导药师培训工作进行目标化调整,进而优化药师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然而,目前我国以学分积累为主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多侧重于重在参与及基础知识,往往忽略对培训方案或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等内容进行评价,系统性匮乏且对完善培训工作的指导性较弱。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构建系统全面的且符合我国国情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期为药师培训效果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药师培训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为药师自我提升及培训工作不断优化提供依据,因而对药师培训活动进行过程及跟踪评价,并对相关评价主体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予以系统分析,从而确定培训价值和质量至关重要。1959 年, Kirkpatrick 提出四层评估模型[3] ,该模型分别在培训效果评价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成为目前影响最大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培训效果评价工具。具体而言,该模型根据培训效果评价的深度和难度分为反应层(Reaction)、学习层(Learning)、行为层(Behavior)、结果层(Result)四 个递进层次,将质量考核与评估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符合药师培训效果系统性评价要求。此外,Kirkpatrick 评估模型还可为培训组织者提供来自学员上级、同事等不同评估主体的反馈信息,满足药师培训活动持续改进需求。基于 Kirkpatrick 评估模型与药师培训评价的内在契合性,本研究以 Kirkpatrick 评估模型为基础,初步确定了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包括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结果评估。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后,研究遵循全面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原则,结合我国各类药师培训实践特点及专家访谈意见,初步构建了药师培训效果评价的具体指标,见表1

    表  1  我国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反应评估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与培训目标的契合度、培训内容实用性、培训内容新颖性、课程体系完整合理
    师资队伍专业水平、语言表达、教学方法
    培训条件培训组织与管理、培训场所与设施、培训资源充足性
    学习评估理论知识沟通基础知识、药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药学专业知识、药物治疗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药物经济学知识
    实践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处方调剂能力、药学咨询能力、药物治疗评价能力、药物个体化治疗水平
    行为评估工作能力变化药品管理水平、处方审核和调配水平、药物信息咨询及用药指导水平、药物治疗管理水平
    职业态度变化对待患者态度、工作责任感、工作主动性
    结果评估个人收益自我满意度、个人职业发展
    组织收益上级/部门满意度、患者满意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2.1   反应评估

    反应评估主要考察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其反馈信息可推动后续培训项目的修正与完善。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培训方案针对性不足、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及培训条件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师培训同质性,导致现有药师培训质量良莠不齐。为保证本阶段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应用性,研究根据上述药师培训效果影响因素梳理结果拟定了反应评估的主要评估对象,即“培训方案” “师资队伍” “培训条件”。三级指标的设计主要依据培训管理与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展开,通过详细测量药师对培训方案设置、师资水平和软硬件配备情况的主观感受,从而评定培训基地开展药师培训的客观条件及其培训水平。

    1.2.2   学习评估

    学习评估主要考核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为顺应我国药学服务转型需求与政策发展导向,切实促进药师药学服务能力高质量发展,研究分别围绕“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方面开展评价指标筛选。其中,参考中国药师协会于 2017 年 6 月发布的《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4],“理论知识”下主要纳入包括“药物治疗学知识”在内的专业知识指标,与保障药学服务实践顺利开展的人文知识指标“沟通基础知识”;同样,“实践技能”下的三级指标设置除基于药师基本职责纳入“处方调剂能力”等专业必备技能外,还考虑纳入人文胜任力指标,即“沟通协调能力”。

    1.2.3   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主要考察学员在接受培训后实际工作行为的改进程度。依据培训迁移理论[5],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转化既包括将所学知识、技能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直接迁移,也包括将培训过程中潜移默化所学内容(通常与培训主题不直接相关)应用于实践的间接迁移。由此,研究将行为评估细分为“工作能力变化”与“职业态度变化”。结合各类药师药学服务能力建设要求[6-8],三级指标分别从临床合理用药知识、技能及内驱力等角度予以拟定。

    1.2.4   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主要衡量培训创造的各类效益与成果。研究将该阶段评估重点归纳为“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两方面,并尝试通过在二级指标下设置“自我满意度” “上级/部门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等与培训项目有较高相关性的结果型指标,进而实现药师自评与上级、同事、患者评价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Delphi 法一般要求遴选的专家为研究对象领域的“知情人士”[9],即在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本研究的专家遴选标准为:①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②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③具有药学专业领域10年以上工作经验;④具有积极完成本调研的主观意愿。研究最终选取 16 名符合要求的受访专家,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医院药学部负责人 2 名,高校教授、副教授 10 名,政府药学服务相关工作负责人 2 名,药师协会负责人 1 名,医药企业负责人 1 名。研究方向覆盖药学教育、药事管理等专业领域,深刻了解各类药师岗位特点、需求以及各类药师培训内容等,具备良好的学科与区域代表性,专家基本情况具体见表2。本研究中,专家权威系数为 0.80,表明参与咨询的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咨询结果可靠。

    表  2  咨询专家基本信息
    项目年龄/简历人数百分比(%)
    年龄(岁)30~39318.75
    40~49850.00
    50~59531.25
    学历本科318.75
    硕士318.75
    博士及以上1062.50
    职称中级531.25
    副高级637.50
    正高级531.25
    从事专业年限(年)10~201275.00
    20~3016.25
    >30318.7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初始指标体系编制第 1 轮专家咨询问卷,问卷中指标重要性程度依据 Likert 五分量表法分别分为非常重要(5 分)、比较重要(4 分)、重要(3 分)、不太重要(2 分)、不重要(1 分)[10]。专家根据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如果专家认为某个指标内涵描述不准确,可在“修改意见”一栏内提出建议;如果认为有尚未考虑到的指标,可在“新增指标建议”一栏中填写建议增加的指标及其内涵[11]。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与回收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专家咨询结束后,专家评分统计结果见表3。以指标重要性专家赋值均值≥3.5,满分比≥60%,变异系数≤20% 作为筛选标准,结合数理统计结果与专家意见,指标增删及其内涵调整情况如下:①删除1个三级指标:满分率未达到标准的“药物经济学知识”指标(52.94%)。②新增1个三级指标:反映药师在接受培训后,能够运用各类方法(如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创新性改善药学服务的“药学服务创新能力”指标。③更名1个三级指标:将“培训资源充足性”指标更名为“教学资源”,并在指标内涵中增加教学资源针对性的表述。

    表  3  第 1 轮专家评分情况
    能力指标标准差均值变异系数满分率(%)
    A 反应评估0.604.630.1388.24
    A1 培训方案0.504.560.1194.12
    A1.1 培训内容与培训目标的契合度0.504.560.1194.12
    A1.2 培训内容实用性0.334.880.0794.12
    A1.3 培训内容新颖性0.664.250.1682.35
    A1.4 课程体系完整合理0.704.380.1682.35
    A2 师资队伍0.394.810.0894.12
    A2.1 专业水平0.434.750.0994.12
    A2.2 语言表达0.704.440.1682.35
    A2.3 教学方法0.614.440.1488.24
    A3 培训条件0.754.060.1870.59
    A3.1 培训组织与管理0.734.190.1776.47
    A3.2 培训场所与设施0.753.940.1964.71
    A3.3 培训资源充足性0.664.060.1676.47
    B 学习评估0.614.560.1388.24
    B1 理论知识0.684.310.1682.35
    B1.1 沟通基础知识0.484.380.1194.12
    B1.2 药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0.484.630.1094.12
    B1.3 药学专业知识0.564.250.1388.24
    B1.4 药物治疗学知识0.464.690.1094.12
    B1.5 临床医学知识0.564.250.1388.24
    B1.6 药物经济学知识0.603.630.1752.94
    B2 实践技能0.534.810.1188.24
    B2.1 沟通协调能力0.434.750.0994.12
    B2.2 处方调剂能力0.614.560.1388.24
    B2.3 药学咨询能力0.334.880.0794.12
    B2.4 药物治疗评价能力0.504.560.1194.12
    B2.5 药物个体化治疗水平0.614.560.1388.24
    C 行为评估0.394.810.0894.12
    C1 工作能力变化0.464.690.1094.12
    C1.1 药品管理水平0.614.560.1388.24
    C1.2 处方审核和调配水平0.394.810.0894.12
    C1.3 药物信息咨询及用药指导水平0.504.560.1194.12
    C1.4 药物治疗管理水平0.504.500.1194.12
    C2 职业态度变化0.464.690.1094.12
    C2.1 对待患者态度0.464.690.1094.12
    C2.2 工作责任感0.394.810.0894.12
    C2.3 工作主动性0.614.500.1488.24
    D 结果评估0.714.500.1682.35
    D1 个人收益0.434.750.0994.12
    D1.1 自我满意度0.504.560.1194.12
    D1.2 个人职业发展0.484.630.1094.12
    D2 组织收益0.584.310.1488.24
    D2.1 上级/部门满意度0.504.500.1194.12
    D2.2 患者满意度0.484.630.1094.1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修正指标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并进行第 2 轮专家咨询。在这一轮中,专家对各级指标未提出修正建议,且对各项指标重要性评分极差小于 2 分,研究认为拟定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经修改已达成共识,专家意见趋于统一。采用同样的指标筛选标准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发现,各项指标均满足筛选条件。

    本研究最终确立的药师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 32 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及指标内涵见表4

    表  4  我国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指标内涵
    A 反应评估考察培训活动相关项目的质量
    A1 培训方案方案设置合理且有针对性,能够满足药师队伍梯次建设需要
    A1.1 培训内容与目标的契合度内容科学严谨,知识点覆盖全面,满足培训目标要求
    A1.2 培训内容实用性内容紧贴各类药师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
    A1.3 培训内容新颖性内容涵盖国内外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
    A1.4 课程体系完整合理课程结构合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比例适当
    A2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及丰富的教学实践能力
    A2.1 专业水平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用药实践经验
    A2.2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风趣、简练,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
    A2.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适宜,能够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员自主学习
    A3 培训条件培训机构软硬件条件齐全,可满足药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
    A3.1 培训组织与管理培训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
    A3.2 培训场所与设施机构具备基础教学条件,如符合规定的教学场所和完备的仪器设备等
    A3.3 教学资源提供丰富且具针对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实训所接触病种应具多样性及代表性
    B 学习评估考核药师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B1 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开展药学服务必需的基本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
    B1.1 沟通基础知识熟悉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等服务
    B1.2 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熟悉《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B1.3 药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与传统药物的药理学、药物化学等知识
    B1.4 药物治疗学知识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
    B1.5 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医学相关基础知识
    B2 实践技能熟练掌握开展药学服务必需的基本技能及相关专业技能
    B2.1 沟通协调能力善于交流,能促进相互理解且获得支持与配合
    B2.2 处方调剂能力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向患者交付药品时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
    B2.3 药学咨询能力解答关于药品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问题
    B2.4 药物治疗评价能力评价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B2.5 药物个体化治疗水平对治疗指数低、毒副作用强的药物,能够基于TDM制定、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避免用药的盲目性
    C 行为评估考察药师在接受培训后实际工作行为的改进程度
    C1 工作能力变化药师在接受培训后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其服务水平
    C1.1 药品管理水平指导并监督药品采购、验收、储存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C1.2 处方审核和调配水平审核处方、用药医嘱的适宜性,按处方要求进行调配与核查
    C1.3 药物咨询及用药指导水平为医护人员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对患者开展正确用药指导与知识宣教
    C1.4 药物治疗管理水平用药过程中统筹规划、适时跟进、协调沟通用药方案、不良反应、患者健康教育等,优化患者治疗效果
    C1.5 药学服务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各类方法(如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创新性改善药学服务
    C2 职业态度变化药师在接受培训后改进其对实际工作的认知与行为倾向
    C2.1 对待患者态度热心、耐心、平等对待患者,尊重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C2.2 工作责任感有强烈职业使命感,以维护公众生命安全及健康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
    C2.3 工作主动性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积极提供服务,加强与医护患之间的联系
    D 结果评估考察接受培训后药师个人及其组织绩效的提高程度
    D1 个人收益考察药师综合素质提升情况
    D1.1 自我满意度对理论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升的满意程度
    D1.2 个人职业发展对促进自身发展、提升执业技能和竞争力的满意程度
    D2 组织收益考察因药师药学服务能力提高所带来的组织绩效提升情况
    D2.1 上级/部门满意度对药师工作效率、业务技能、医护患沟通能力等提升的满意程度
    D2.2 患者满意度对药师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满意程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经统计,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 10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咨询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第 2 轮专家咨询总体肯德尔协调系数值为 0.410,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说明专家对调整后评价指标的协调程度高;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 0.07,最大为 0.19,均在可接受范围,即认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符合要求,咨询结果可信度高。

    研究构建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我国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所需考量的详细内容,实际应用时应尽可能兼顾行政成本(即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评价信息量及可操作性等要素。具体而言,为在反应层评价环节获取高附加值信息,建议培训组织根据药师在填写调查问卷的主观心态和理解程度进行问卷设计,从而激发其填答兴趣,增强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学习层评价多采用前后评估法以直观衡量教学成果,对药师能力的前期考核建议由药师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自主评估,既节约了培训组织者试题设计等行政成本,还能充分发挥单位深度掌握学员基本情况的优势,提高前期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对行为层及结果层开展的跟踪评价应尽量避免单纯采用考核形式,建议辅以行为观察、文件查阅等更为“隐蔽”的形式,从而强化对药师实际药学服务能力考察的客观真实性。此外,培训效果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培训成果顺利实现转化,因而有必要根据培训项目的运行流程,与相关主体进行及时反馈与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效果评估信息的作用。例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定期将反应层或学习层评估结果反馈给培训组织者或培训教师,以便根据药师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和教学工作,进而提高培训项目的整体运行质量。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评判药师培训效果的必备工具,本研究以Kirkpatrick 评估模型为基础,分别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维度进行指标的筛选和修正,构建了多维度全流程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对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方案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此外,本指标体系还可为培训组织者提供药师培训工作的完善方向与侧重点,从而推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药学服务能力建设进程。但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完全来源于理论研究和专家咨询,有待通过实证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与优化,从而在药师培训评价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 图  1  “门诊发药辅助系统”结构图

    图  2  药品核对部分工作流程

    表  1  发药辅助系统使用前后发药差错对比

    差错类型系统使用前系统使用后
    例数占比(%)例数占比(%)
    数量差错41491560
    品种差错3339416
    其他1012624
    总计8410025100
    总差错率(‰)(差错数/年处方数)0.1070.027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发药辅助系统药师反馈意见汇总(n=32)

    药师反馈意见赞同人数赞同人数占比(%)
    系统可减少差错3094
    系统可提高效率2372
    有助于增强事件处理能力2063
    增加了工作量39
    系统有助于药师工作32100
    下载: 导出CSV
  • [1] 郑昱, 杨阳. GS1标准与标识: 医疗安全的中坚: 第三十届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医疗大会侧记[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2016(6):43-54.
    [2] 刘琼, 应徐颉, 张明胜, 等. 国际化趋势下中国药品追溯性发展分析与展望[J]. 今日药学, 2019, 29(4):278-282. doi:  10.12048/j.issn.1674-229X.2019.04.016
    [3] 罗俊, 韦坤璇, 黄振光, 等. 利用药品电子监管码减少医院门诊药房相似药品调剂差错并实现门诊药品的可溯源性[J]. 中国药房, 2017, 28(28):3956-3960.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7.28.19
    [4] BERMAN A. Reducing medication errors through Naming, labeling, and packaging[J]. J Med Syst,2004,28(1):9-29. doi:  10.1023/B:JOMS.0000021518.60670.10
    [5] 李丽丽. 门诊药房处方差错的常见原因及对策[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9):135-136. doi:  10.3969/j.issn.1673-9523.2012.09.119
    [6] 彭诗荣. 门诊药房发药差错分析和改进措施[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7):46-47. doi: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7.021
    [7] 张烈云, 张丽香, 付彪. 门诊药局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2):192-193. doi:  10.3969/j.issn.1673-6567.2013.02.181
    [8] 杨琼. 智能自动化发药系统在我院门诊药房的运用与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23):172-173. doi:  10.15887/j.cnki.13-1389/r.2019.23.117
  • [1] 晁亮, 王辉, 沈淑琦, 游飘雪, 冀凯宏, 洪战英.  基于UHPLC-Q/TOF-MS代谢组学策略的葛根-知母药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1): 30-40.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9035
    [2] 冯一帆, 严啸东, 张文彬, 李炳锋, 郭美丽.  菸花苷长期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7.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7038
    [3] 崔亚玲, 吴琼, 马良煜, 胡北, 姚东, 许子华.  肝素钠肌醇烟酸酯乳膏中肌醇烟酸酯皮肤药动学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1): 6-9, 21.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06
    [4] 魏雨辰, 田家盛, 王道鑫, 凌期盛, 王治, 缪朝玉.  烟酰胺单核苷酸口服给药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5): 1-9.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2006
    [5] 周娇, 郑建雨, 王思真, 杨峰.  mRNA肿瘤疫苗非病毒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3): 109-116.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10034
    [6] 冯广伟, 张静, 刘阳熙, 崔敏.  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继发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分析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 43(): 1-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12
    [7] 张艺昕, 关欣怡, 王博宁, 闻俊, 洪战英.  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药物手性分析及其立体选择性药动学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8): 319-32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8062
    [8] 陈炳辰, 佟达丰, 万苗, 闫飞虎, 姚建忠.  UPLC-MS/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紫杉醇脂肪酸酯前药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8): 341-34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4082
    [9] 陈怡君, 王卓, 何苗, 张宇, 田泾.  泌尿系统碎石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管控实践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 1-5.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2034
    [10] 温瑞睿, 许龙, 朱文静, 杨建伟.  浅谈国外药师主导开展戒烟服务的作用与挑战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12): 537-541, 548.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408054
    [11] 王耀振, 徐灿, 吕顺莉, 田泾, 张东炜.  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的药学特征研究进展 .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4, 42(7): 278-28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306040
  • 加载中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48
  • HTML全文浏览量:  2284
  • PDF下载量:  2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01
  • 修回日期:  2021-07-16
  • 刊出日期:  2023-06-25

门诊药房发药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6003
    作者简介:

    杨 彬,学士,主管药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药剂科;研究方向:药学信息学,Email:binyang0413@163.com

    通讯作者: 褚 征,副主任药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药剂科;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3064661193@qq.com
  • 中图分类号: R95

摘要:   目的  构建门诊发药辅助系统,减少差错,提升门诊药学服务质量。  方法  利用条码技术自主研发门诊药房发药辅助系统,从系统设计、系统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从对发药差错的影响、对发药效率的影响和药师评价等方面对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该系统基于医院特殊的网络环境,整合了药品核对、处方权管理、效期管理和用药交待等功能。使用该系统后,年发药差错由84起减少至25起,患者取药等待时间缩短了151 s。接受调查的药师全部认可该辅助系统有助于药师工作。  结论  该系统提高了门诊药师的发药效率,并起到减少差错、提高效率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

English Abstract

印杰, 陈永法. 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药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4): 259-26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5056
引用本文: 杨彬, 李鑫, 韦平, 褚征. 门诊药房发药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3, 41(6): 389-39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6003
YIN Jie, CHEN Yongfa.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harmacist train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Kirkpatrick eval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4): 259-264.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5056
Citation: YANG Bin, LI Xin, WEI Ping, CHU Zhe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uxiliary system for drug distribution in outpatient pharmac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and Service, 2023, 41(6): 389-392. doi: 10.12206/j.issn.2097-2024.202106003
  • 药品的调剂发放是门诊药房药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门诊药师的药学服务工作也都围绕着药品的调剂发放展开。随着医药科技发展,门诊处方量不断增加,以及药品集中采购带来的药品更替增加,都给门诊药品的调剂发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工作日平均门诊量在10 000人次左右,日均处方4 000张以上,每个发药窗口日均处方量500张以上,窗口药师工作压力巨大,极易出错。“军卫一号”发药系统自1997年在本院开始使用至今,软件老旧,功能不足。为适应我院的实际情况,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特开发了“门诊发药辅助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各类条形码便捷输入的特点,在药品核对、处方权管理、效期管理、用药交待等多个环节辅助药师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差错,提高效率,增强药品管控能力。现将本系统的设计与使用情况做简要介绍。

    • 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数据基础,结合MS Sql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数据储存平台,以Windows XP以上操作系统为开发及运行平台,Delphi和DotNet作为开发语言,构建了客户端(C/S)形式的应用程序。

    • 系统主要分后台数据维护和前台发药辅助两部分。后台数据维护部分负责对条形码、处方权、效期等提示信息进行维护,前台发药辅助部分提供即时的信息显示和查询功能。详细结构见图1

      图  1  “门诊发药辅助系统”结构图

    • 条形码识别是该系统构建的核心。药品包装上的条形码一般有商品码和监管码两种[1]。2012年开始国家提出了对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2016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虽然药品追溯体系的建立一波三折,但是至今国家药品监管码仍然已经覆盖了超过80%的中国药品企业和95%的国家重点关注品种[2]。本系统采用商品码和监管码并行查询的方式,对患者、处方和药品进行识别。

    • 条码信息、处方权信息和效期信息统一由数据维护程序录入系统。①药师通过程序的条码录入模块查询HIS储存的药品信息,然后扫描药盒上的商品码和监管码,把条码与相应的药品匹配。②负责管理处方权登记的药师可通过程序的处方权管理模块搜索HIS中储存的医生信息,在程序中设置医生所拥有的处方权限。③负责库存管理药师可通过程序的效期管理模块查询药品信息,并对药品的效期信息进行维护。

      用药交待模块的数据直接从门诊用药咨询登记系统读取,平时由门诊咨询药师在咨询登记过程中根据咨询的情况随时维护,保证资料库中有最新、最简洁、最常用的药品信息直接为前台药师提供帮助。

    • 由于原“军卫一号”发药系统的源代码无法修改,并且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窗口药师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时间进行过多的输入操作,所以系统把患者ID、条形码监管码等信息输入统一在一个输入口,通过系统后台监控药师扫码过程,做到功能无缝切换。药师只需扫描一次条码,系统即可查询并显示该患者当日所有就诊科室开具的多个处方信息。

    • 药品核对部分的工作流程见图2

      图  2  药品核对部分工作流程

      原有的发药流程中,药师只能依据经验,逐一核对患者的取药单据、电脑信息、处方和药品。引入新的“门诊发药辅助系统”后,药师只需扫描患者手中收据或者取药凭条上包含患者ID号信息的条码,发药系统搜索定位到该患者处方。此时辅助系统接收到扫描信息,自动完成输入焦点切换、查询并显示处方明细等一系列操作。药师直接扫描药品包装上的商品码或监管码进行药品核对。对于品种正确的药品,系统弹出显示框放大该药品信息,药师进一步核对药品数量。如果处方中没有该药品,则系统弹出提示告知药师确认。以往的药品核对工具只能对药品品种进行核对,缺乏对药品数量的敏感性[3]。该系统通过放大及颜色刺激的方式对数量做出提示,既可避免逐盒扫描药品对发药速度的影响,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核对导致的数量差错。

      显示的处方明细中以不同的字体颜色和底色向药师提示不同的情况。背景灰色表示该药品未录入条码,背景黄色表示该药品已扫码发放,红色字体表示该药品信息有异常。协助药师快速了解处方药品情况,提高发药效率。

    • 处方权限的提示集成在扫码显示的处方明细界面中。显示的信息包括了医生的姓名及所在科室。文字为绿色则提示该医生有麻精药品处方权限,可以开具特殊药品处方,进一步点击医生姓名可显示HIS中储存的医生签名图片;文字为红色则提示该医生没有进行过麻精药品处方权限登记,如果开具特殊药品,需要有权限的医师在处方上再次签字确认。由于门诊医生人数众多,流动量大,该功能可帮助药师快速确定医生权限,不需要查阅处方权登记本,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处方合理性的审核上。

    • 药品的效期提示同样集成在处方明细界面中,直接以颜色作为标识。如果辅助系统查询到处方中的某种药品包含近效期药品,则以醒目的绿色字体提示药师,药师需要仔细核对药品每个最小包装,确认是否可以正常发放。

    • 药品辅助咨询的信息以提示框的形式在处方明细界面供药师查询显示。药品信息以蓝色字体显示,则提示该药品包含提示信息。药师双击该药名即可弹出提示框显示该药品的储存方式、注意事项、用法用量、相互作用等需要提示患者的信息或者患者经常提问的信息,进一步强化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

    • 为考察发药辅助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并对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帮助,笔者针对门诊药师重点关注的调配差错、发药效率和对药师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 门诊药房作为与患者直接沟通的窗口,差错的出现对于患者影响的意义巨大,直接影响患者是否能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影响患者对医院药学服务的信任程度。但是由于药品数量多,药师工作压力大,且存在药名相似、包装相似、一品多规等多种干扰因素,总是难以避免产生人为的调剂差错。据统计,美国每年用药差错中58%是由于药名、包装相似引起的品种差错[4],国内的报告中品种差错也达到了40%左右[5-6]。使用该系统后,对于品种差错,系统会自动提示错误,相当于在发药环节增加了计算机核对步骤,由原来的双核对增加到了三核对,同时高亮的已发药品显示还能帮助药师检查是否有漏发、多发的情况,可以有效降低药师发药的差错。在辅助系统稳定工作1年后,笔者对系统使用前后1年内的发药差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差错数据来源除由患者找回的发药差错外,还包括在盘点过程中发现账物不符并排除其他情况后推断为发药差错的差错。其中数量差错包括多发、少发、漏发等情况,品种差错包括由于药名相似、剂型相似或包装相似等引起的差错,其他为患者拿错,遗落等原因引起的差错,所有差错均是经核实并登记的发药差错。结果如表1

      表 1  发药辅助系统使用前后发药差错对比

      差错类型系统使用前系统使用后
      例数占比(%)例数占比(%)
      数量差错41491560
      品种差错3339416
      其他1012624
      总计8410025100
      总差错率(‰)(差错数/年处方数)0.1070.027
    • 启用发药辅助系统后,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增加了扫码环节,单个药品核对用时有所增加。但经过笔者对所在单位门诊发药高峰时段(10:00-11:30)使用发药辅助系统前后单个患者平均取药时间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使用发药辅助系统后,患者取药消耗的时间反而有所减少。高峰时段患者总取药时间中位数由原来的8 min 52 s,缩短到了现在的6 min 21 s。综合考虑药师发药时的各种情况,在当前调配量过剩的情况下,虽然发药扫码过程消耗了额外的时间,但是药师在系统的辅助下,只要逐品种扫码发放药品,核对数量,不需要额外花精力去确认药品是否漏发或发重,可以更快的核对处方、核对药品,在患者多科室看病,开具药品品种较多时,效果尤其明显。处方权提示和用药交代提供的内容帮助药师更快的应对发药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有效的提高了总体工作效率。

    • 通过对门诊药师开展系统使用情况的问题调研,反馈的情况统计如表2

      表 2  发药辅助系统药师反馈意见汇总(n=32)

      药师反馈意见赞同人数赞同人数占比(%)
      系统可减少差错3094
      系统可提高效率2372
      有助于增强事件处理能力2063
      增加了工作量39
      系统有助于药师工作32100

      药师普遍认为该辅助系统有助于减少差错、降低发药药师的工作压力。通过对反馈问题的深入了解,主要不认可的问题在于部分年龄比较大的药师,经验丰富,工作更依赖于自身经验,对于新引入的计算机软件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需要更多的时间逐渐适应系统操作。另外有个别药品外包装既没有商品码,也没有监管码,无法识别,只能人工核对药品信息。

    • 2015年国家食药总局就要求“2016年1月1日后生产的药品制剂应做到全部赋码”,2019年4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了《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指导》和《药品追溯码编码要求》两项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标准,编码规则确定了20位溯源码前7位为药品标识码或者符合ISO相关国际标准,但至今仍有部分药品既无监管码也没有商品码。笔者对所在医院门诊药房现有919种药品进行了统计,有58%的药品包装有商品码,有73%的药品包装印有监管码,条码总计覆盖了79%的药品。按药品消耗量计算,可扫码药品占门诊总发药量的93.8%。不能扫码的药品主要为医院制剂、针剂和部分瓶装普药。如果把这些药品全部纳入扫码,需要额外做大量的工作。对于医院制剂,可以与制剂部门沟通在药品包装上加印自制的条形码,其他药品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仔细核对,进一步结合工作研究出既不影响效率又能提高准确率的方案。

      应用该发药辅助系统后,总的差错数量大幅减少,数量差错也有明显减少,但品种差错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虽然辅助系统提供了多一层核对,但是药师过于依赖该系统,弱化了自身的核对,造成错误。同时高强度的工作也是导致药师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发药差错的影响因素。

      门诊发药辅助系统功能涵盖了药师发药工作的多个环节,功能全面。系统以发药核对为核心功能,既整合了处方权管理、效期管理和药学服务等功能模块,同时各个模块之间又相对独立,可根据需求逐步添加。处方权管理模块在麻精药品管理中引入了信息化控制,能够进一步规范麻精药品的使用,确保制度落实。咨询辅助模块在协助药师回答患者问题的同时,也强化了药师的业务能力,有助于提高药师地位。药师咨询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7]

      市售的大型发药系统虽然发药准确率可达到万分之二,但是设备引进及维护费用巨大,且对药房环境条件、药品剂型、包装等有诸多限制[8]。整个扫码发药过程中只需要在每个窗口添加条码扫描设备,维护简单,无需过多的硬件或资金投入。该程序的使用,用较低的成本优化了药学服务,提高了发药准确率,对药学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