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RA)以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系统性,呈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如无恰当治疗,则病情逐渐加重而形成永久性骨质破坏并最终出现残疾,甚至累及脏器和神经系统而危及生命。通过早诊断、早治疗,阻止关节炎症病变发展成不可逆的骨破坏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治疗RA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可在较短的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存在不良反应增多、费用较高、单一靶向作用疗效受限等问题,因此寻找有效、低毒、价廉及适合长期服用的RA药物,成为研究热点。
RA属于中医学“历节风”、“顽痹”、“骨痹”、“鹤膝风”等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和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中国药典》2020年版),其性味苦、辛、平,归肝、脾经,能有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本草汇言》载“青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本草纲目》认为有“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之功。现代研究显示以青风藤为主要药物的汤剂,可有效延缓疾病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2];青风藤的有效成分青藤碱也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和抑制自身抗体产生的作用,在治疗RA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3]。本文旨在通过对青风藤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以期探索其物质基础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青风藤治疗RA提供理论依据。
-
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是国内相对完善的中药成分靶点数据库,收录了中药502味,相关靶点3 339个,同时对每个成分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TCMSP获取青风藤的化学成分。再根据化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OB)与类药性指数(DL)筛选活性成分,其中OB阈值设为OB≥30%,DL阈值设为DL≥0.18[4-5]。下载活性成分的结构,将活性成分的结构保存为mol2格式。
-
DRAR-CPI(https://cpi.bio-x.cn/drar/)是基于DOCK分子对接程序开发的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可对接药物分子和蛋白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并通过蛋白-配体相互作用能的亲和性以函数打分并排序。对接分数(Z-score)代表药物分子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强度。服务器研发者认为,Z-score <−1的蛋白质是良好的潜在靶点。通过DRAR-CPI服务器筛选出青风藤有效成分的蛋白靶点后,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处理,得到标准名称,获取基因靶点。
-
通过对Geen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RA的相关靶点。
-
为明确青风藤与RA潜在靶点间的相互作用,利用Venn在线软件将药物与疾病靶点取交集,通过Venn图的形式展现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间存在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
将筛选得到的药物-疾病共同靶点上传至String在线平台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获得PPI网络。
-
利用clusterProfiler程序包(3.6版)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设定阈值P<0.05,并按照涉及的靶点数目多少进行排序,筛选GO富集分析中分子功能、细胞组成和生物过程的前10个条目以及KEGG富集的前10个信号通路,进一步筛选与RA相关的信号通路,探讨青风藤抗RA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
-
从TCMSP共获得青风藤16个化学成分,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筛选出有效活性成分6个(表1)。
表 1 青风藤有效成分
成分代码 化合物名称 OB (%) DL MOL000358 β-谷固醇(beta-sitosterol) 36.91 0.75 MOL000621 拉兹马宁碱(16-epi-Isositsirikine) 49.52 0.59 MOL000627 千金藤啶碱(stepholidine) 33.11 0.54 MOL000625 青藤碱(sinomenine) 46.09 0.53 MOL000623 乌心石环氧内酯(michelenolide) 47.54 0.25 MOL000622 甘露聚糖(magnograndiolide) 63.71 0.19 -
登陆DRAR-CPI服务器并上传青风藤有效活性成分结构的mol2格式文件,筛选Z-score <−1的蛋白靶点的PDB ID导入Uniprot数据库,获取6个有效活性成分的潜在基因靶点合计383个。其中,存在多个有效成分对应同一基因靶点的情况,经去重处理后,共获得青风藤潜在基因靶点176个。
-
通过Geencards数据库得到RA相关靶点4329个,通过筛选设置relevance score≥15,最终获得305个相关靶点,OMIM数据库得到与RA相关靶点13个,筛重后获得疾病相关靶点305个。
-
利用Venn 2.1软件将“青风藤”活性成分对应的176个靶点与RA对应的305个靶点进行交集,获得15个共有靶点(图1)。将15个共有靶点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青风藤-化合物-靶点-RA”的网络图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图1)。该网络包含了23个节点,100条边,其中,三角形代表药物;燕尾形代表疾病;菱形代表活性成分;椭圆形代表靶点;连接化合物与靶点的边表示它们之间有作用关系。依据网络拓扑学性质可知,靶点度值(degree)是拓扑结构中的重要参数,其表示网络中和节点相连的路线的条数,度值高的节点很可能在整个网络中起到桥梁作用,有较多节点的化合物或药物靶点在整个网络中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本研究筛选度值较大的节点进行分析,排名前3位的化合物分别为青藤碱(sinomenine)、拉兹马宁碱(16-epi-isositsirikine)及乌心石环氧内酯(michelenolide),其分别能与8、6及6个靶点蛋白发生作用。从靶点的角度看,排名前4位的是IL-10、B2M、NR3C1及S100A9,分别能与4、4、3及3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体现了中药多靶点的特性。
-
将Venn图获得的15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上传至String在线数据库平台得到PPI网络(图2),同时得到网络中相关节点的度值。在此网络中包含节点15个,边55条,度值均值7.33。根据“度值>均值”筛选出关键靶点7个,包括:IL-10、IL-4、INS、MAPK8、ELANE、MAPK1、MAPK14。度值最高的是IL-10,为14;其次为IL-4,度值为13;INS度值为12。度值大的靶点提示在网络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度值大的靶点很可能是青风藤治疗RA的关键靶点。
-
GO是Gene Ontology的简称,主要包括生物过程(BP)、细胞组成(CC)及分子功能(MF)3个部分。本研究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500个生物过程(BP)、18个细胞组成(CC)、28个分子功能(MF),分别对BP、CC及MF前10个条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图3,其中纵坐标表示富集条目,横坐标表示富集个数。图4显示共同作用靶点在BP中,主要富集条目为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细胞对生物刺激的反应,调节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积极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对中性粒细胞活化的调节、对脂多糖的反应等;共同作用靶点在CC中主要富集条目为分泌颗粒内腔、细胞质囊泡腔、内体腔、液泡腔等;共同作用靶点在MF中主要富集条目为MAP激酶活性、Toll样受体结合、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磷酸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
-
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77条通路,对前10条通路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图4,其中纵坐标表示富集通路的名称,横坐标表示富集基因个数。前10条通路显示,靶点主要富集于FcεRI信号通路、百日咳、利什曼病、结核、IL-17信号通路、恰加斯病(美国锥虫病)、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弓形虫病、FoxO信号通路等,多为感染、炎症和免疫相关通路。其中涉及到的靶点基因,出现频次较高的是MAPK1、MAPK14、MAPK8、IL-10及IL-4。
-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等邪为患,痰浊瘀血滞留,引起经脉气血不通,出现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不利等为特征的疾病。中药青风藤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在痹病治疗中应用较多,疗效可靠。由于中药是一个多成分多靶标并且可以调节机体内多个生物学途径的复杂混合物系统,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作用于机体内多个靶标从而发挥协同作用来治疗疾病,给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在药理学研究中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现今也逐渐应用到中医药研究领域,对单位中药及中药复方中活性药物成分的预测和分析、阐述复方的分子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6-9]。
本研究通过TCMSP筛选青风藤有效活性成分6个,分别是β-谷固醇、拉兹马宁碱、千金藤啶碱、青藤碱、乌心石环氧内酯、甘露聚糖。通过DRAR-CPI服务器筛选出青风藤靶点176个。使用GeenCards及OMIM数据库得到与RA相关靶点305个。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Venn图绘制,获得共同相关的15个靶点。将这15个共同靶点上传至String在线数据库平台得到PPI网络,根据“度值>均值”筛选出关键靶点7个,包括:IL-10、IL-4、INS、MAPK8、ELANE、MAPK1、MAPK14。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500个BP、18个CC、28个MF。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77条通路,排名前10的信号通路集中在感染、炎症和免疫等相关通路。
已有的研究提示,β-谷甾醇是植物甾醇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抗炎、调节人体甾体激素、抗氧化及抗肿瘤等作用[10]。Kripa等研究发现,含有β-谷甾醇的白术醇提物可明显降低佐剂型关节炎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C-反应蛋白和IL-2的含量,证明含有β-谷甾醇的白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11]。拉兹马宁碱可调节COX-2表达[12]。千金藤啶碱不仅具有镇痛及对多巴胺D1激动、D2拮抗、D3拮抗等多重作用,对心脏也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13]。青藤碱具有免疫抑制、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已经被证明在治疗多种疾病中有药理学活性[12]。
本研究中药物与疾病共同的15个靶点,主要参与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细胞对生物刺激的反应、调节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炎症反应、对中性粒细胞活化的调节、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主要参与FcεRI信号通路、百日咳、利什曼病、结核、IL-17信号通路、恰加斯病(美国锥虫病)、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弓形虫病、FoxO信号通路等感染、炎症和免疫相关通路。这些通路中涉及次数较多的靶基因依次为MAPK1、MAPK14、MAPK8、IL-10及IL-4。总之,提示青风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途径的作用特点,通过不同靶点和通路发挥药效以治疗RA。
RA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关节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及对关节骨和软骨以及周围组织造成破坏与侵蚀,在免疫介导的RA的炎症、增生和骨破坏三大病理过程中,MAPK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IL-10、IL-4作为抑炎和抗炎因子,参与了RA的炎症过程,高水平的细胞因子不断刺激T细胞、破骨细胞、滑膜细胞,导致细胞内的蛋白激酶异常激活和过度的信号传导,从而调控相关基因的过量表达。研究表明,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给予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后,在抑制滑膜炎症、骨质破坏和关节软骨的破坏方面,与未给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14]。以MAPK信号通路作为治疗靶点,然后针对其信号传递中的各个阶段抑制其活化,已经成为治疗RA的一个热点。研究显示,用青藤碱与针刺联合治疗大鼠胶原性关节炎,关节炎评分降低,症状好转。同时,核因子κB和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蛋白表达被抑制,提示可能通过核因子κB和MA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15]。
本研究通过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靶点预测、网络构建与分析,从“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的关联性对青风藤治疗RA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找出了关键靶点和通路,MAPK信号通路也可作为后续研究的参考。为中药青风藤治疗RA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了部分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数据库中数据可能不完全,获取小分子化合物及作用靶标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依托网络构建的数据来源中存在对某些研究热点倾向性,可能对本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但仍需进一步做验证实验,以准确揭示中药抗RA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Mechanism of Sinomenii caulis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
摘要: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青风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青风藤的化学成分,并依据TCMSP数据库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指数(DL)筛选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借助DRAR-CPI分子对接服务器得到有效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出RA的靶点,利用Venn软件获取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绘制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对有效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该研究共筛选出青风藤有效活性成分6个,作用靶点176个;RA靶点305个;青风藤治疗RA的靶点15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500个生物过程(BP)、18个细胞组成(CC)、28个分子功能(MF)。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77条通路。 结论 该研究初步揭示了青风藤中以青藤碱为主的6种有效活性成分发挥了抗RA的作用,治疗的关键靶点与IL-10、IL-4、INS、MAPK8、ELANE、MAPK1、MAPK14有关,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主要与感染、炎症及免疫相关,为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targets and associated potential pathways of Sinomenii caulis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of Sinomenii caulis were search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 The potential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screened based on oral bioavailability (OB) and drug like index (DL) in TCMSP database. The potential targets of active ingrediens were explored based on DRAR-CPI docking server. RA related gene targets were retrieved through GeneCards and OMIM database. Venn online software was used to obtain the common target of drugs and diseases. The "herbs-compound-target-disease" network diagram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Cytoscape software. String database was used to draw the protein interaction (PPI) network. Gene Ontology (GO) 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pathway analysis of the intersection network were conducted by Bioconductor Database. Results 6 active ingredients and 176 targets were identified. 305 target genes directly related to R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GeneCards and OMIM databases. 15 gen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component-target and disease-target. The GO function analysis found 500 items on biological process (BP), 18 items on cellular component (CC), and 28 items on molecular function (MF).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revealed 77 pathways. Conclusion This study identified six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Sinomenii caulis and revealed the key targets of the anti-RA treatment with Sinomenii caulis being IL10、IL4、INS、MAPK8、ELANE、MAPK1 and MAPK14. The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infection,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were explored. It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
Key words:
- Sinomenii caulis /
- rheumatoid arthritis /
- network pharmacology /
- signaling pathways
-
西红花,为鸢尾科多年生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头,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等功效 [1]。番红花是三倍体不育植物,只能通过被称为球茎的块状球茎无性繁殖。西红花的产量和品质与球茎大小直接相关 [2]。而球茎中包含的有机酸、脂肪酸、萜类等化合物 [3]与球茎生长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球茎的大小。然而,目前球茎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分析方法均需要将样本进行匀浆后检测,这就会造成空间信息的丢失,无法实现原位分析。因此,利用新的技术手段研究番红花球茎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至关重要。
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I-MSI)无需复杂的预处理步骤,可直接对样品进行可视化分析 [4]。目前已在解析植物内源性代谢物的空间定位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分析能力。本研究通过优化切片厚度,建立了一种灵敏、高覆盖的质谱成像分析方法,以可视化番红花球茎中内源性代谢物在不同产地及同一产地不同部位的空间分布,实现了番红花球茎中黄酮、有机酸、氨基酸、类胡萝卜素和环烯醚萜苷的原位表征。为探究番红花全生命周期内的生长过程和开展番红花球茎种质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1900-冷冻切片机(浙江益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SYNAPT G2-Si HDMS质谱成像仪、HD Imaging 质谱成像数据分析软件 (Waters公司);标准级显微镜载玻片(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CT 包埋剂(美国樱花SAKURA 公司);甲醇(HPLC级,美国Merck公司)。
1.2 样品收集和前处理
番红花球茎分别购自上海崇明、浙江建德和安徽亳州西红花种植合作社,批号分别为20230901SH、20230830ZJ、20230830AH,经海军军医大学韩婷教授鉴定。将新鲜球茎置于冷冻切片机中预冷30 min之后,用OCT包埋剂固定于切片机样品托上。连续切片,分别制备成20、30、40、50 μm的切片,黏附于载玻片上,在室温下干燥20 min后备用。
1.3 DESI质谱成像分析
将准备好的组织切片置于X轴和Y轴二维操控台上,使用SYNAPT G2-Si HDMS质谱成像仪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检测的质荷比(m/z)范围设定为50~650;空间分辨率为200 μm;施加在电喷雾针上的电压为3.0 kV;电喷雾针与二维操控台的角度为38°;离子传输管温度为100 ℃;二维操控平台移动速度为200 μm/s。质谱成像原始数据文件利用HD imaging软件转化成图片,用总离子流图进行归一化。
2. 结果和讨论
2.1 切片厚度的优化
组织切片是获得高质量质谱成像图像的关键步骤 [5]。组织切片的厚度会影响切片的完整性,如果碎裂就无法获得完整的空间分布图像 [6]。质谱成像在动物、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可视化分布研究起步较早。对于哺乳动物组织,推荐5~20 μm作为检测低分子量的最优厚度 [7]。然而受限于植物组织富含水分,组织容易破碎的特点,难以制成薄片。为了获得高质量质谱图片,本研究进行了切片厚度的优化。在番红花球茎中,除了水分之外,淀粉是其干物质的重要组成之一 [8],因此切片时成形性较差,极易造成组织破碎、结构不完整。本研究选用在20~50 μm之间的浙江建德球茎,以10 μm为梯度,进行了4个不同的切片厚度探索。结果表明,切片厚度为20 μm时,顶芽部位存在大部分缺失,球茎部分也存在部分碎裂;30 μm和40 μm时,顶芽的部位切片完整,但球茎部分仍然不完整,其中40 μm球茎完整度好于30 μm;而50 μm切片整体完整度较高,能良好的呈现球茎和顶芽形态(图1)。因此本研究选择50 μm切片厚度进行后续质谱成像检测。
2.2 代谢物在球茎不同部位中的分布特征
使用优化的条件直接进行DESI-MSI检测,获得球茎切片在正离子模式下的平均质谱图,如图2所示,可以观测到丰富的信号峰,其中,m/z 范围在150~400之间信号丰度较高,在450~650范围内也观察到不少代谢物,但是丰度较低。用总离子流图进行归一化后在HD imaging软件中提取质荷比,结合数据库和已报道文献检索,共获得了66种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其中,观察到代谢物在球茎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芹菜素7-(6''-O-乙酰基)-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蜀黍氰苷6'-葡萄糖苷几乎只分布在顶芽中;芹菜素7-O-二葡糖醛酸同样主要分布在顶芽中,球茎部分也有少量分布(图3)。蜀黍氰苷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一种含氮化合物,通过在食草动物的组织破裂时释放氰化氢而起到化学防御作用 [9]。在萌发的高粱种子中,发现蜀黍氰苷主要积累在萌发的胚芽中 [10]。本研究中观察到蜀黍氰苷主要在番红花球茎萌发的顶芽中分布,与文献报道一致,其分布的特异性可能是由于对抗食草动物从而保护新兴的组织。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中药成分的重要药效部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等作用 [11]。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在西红花中已有检测,本次发现其在顶芽中丰度较高,推测与芽承担运输功能有关。
在球茎中,主要观察到氨基酸和部分次生代谢物的分布,如L-瓜氨酸、苯乙酰甘氨酸、紫苜蓿酚和栀子苷等均只特异性分布在球茎中(图3)。氨基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初生代谢物,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还是生物碱合成的重要前体 [12]。因球茎是番红花的营养器官,故氨基酸主要积累于球茎部位,为其生长提供所需物质和能量。
某些化合物在顶芽和球茎中均可以观察到,如咖啡酸3-葡萄糖苷、咖啡酰基酪氨酸、迷迭香酸和牡荆素(图3)。有趣的是,酪氨酸除了分布于球茎部分,在顶芽中也有不少分布。研究表明,酪氨酸参与植物色素合成且是生物碱合成的重要前体 [12],其在球茎和顶芽中均有分布,说明球茎在萌发过程中已经开始色素和生物碱合成的准备。
2.3 代谢物在不同产地番红花球茎中的分布特征
总体来说,大多数化合物都呈现出一致的分布规律。对于在球茎部位分布的化合物来说,在上海的球茎中丰度最高,浙江次之,安徽最低,但是浙江球茎检测到的化合物种类最多。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某些化合物在不同产地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如栀子苷、蜀黍氰苷6'-葡萄糖苷和芹菜素7-(6''-O-乙酰基)-葡萄糖苷在上海球茎中未观察到分布,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在安徽球茎中未观察到分布(图4)。番红花喜凉怕酷热、怕严寒、喜湿润,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 [13]。上海崇明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5 ℃,年平均降雨量1128.9 mm;浙江建德年平均气温17.8 ℃,年降水量1905.1 mm,气候同样温暖湿润;而安徽亳州年平均气温14.9 ℃,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仅831 mm。与安徽亳州相比,上海崇明和浙江建德的气候特点显然更适于番红花生长。同时,从光学照片可以发现,浙江球茎的顶芽分化早于上海和安徽球茎,这可能是浙江球茎内代谢物较为丰富的原因之一。
3. 结论
本文通过优化切片厚度,利用DESI质谱成像技术对不同产地番红花球茎内源性代谢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实现了黄酮、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原位表征。不同化合物在球茎不同部位显示出不同分布,其中蜀黍氰苷6'-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芹菜素衍生物主要分布于顶芽中,而作为能量和物质供应的氨基酸则主要积累在球茎。此外,不同产地的番红花球茎也存在较大差异。从成像丰度来看,上海的球茎物质丰度较高,其次是浙江,安徽丰度最低。就化合物的分布规律而言,大部分代谢物在不同产地球茎中分布是一致的,但也观察到了一些差异。如栀子苷、蜀黍氰苷6'-葡萄糖苷和芹菜素7-(6''-O-乙酰基)-葡萄糖苷在上海未观察到分布,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仅在上海和浙江产地观察到分布。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所致。本研究首次可视化了不同产地番红花球茎中不同物质在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为探究番红花全生命周期内的生长过程和开展番红花球茎种质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
表 1 青风藤有效成分
成分代码 化合物名称 OB (%) DL MOL000358 β-谷固醇(beta-sitosterol) 36.91 0.75 MOL000621 拉兹马宁碱(16-epi-Isositsirikine) 49.52 0.59 MOL000627 千金藤啶碱(stepholidine) 33.11 0.54 MOL000625 青藤碱(sinomenine) 46.09 0.53 MOL000623 乌心石环氧内酯(michelenolide) 47.54 0.25 MOL000622 甘露聚糖(magnograndiolide) 63.71 0.19 -
[1] 王国芬. 青风藤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fh、IL-21及抗CCP抗体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9(8):1005-1007. doi: 10.3969/j.issn.1671-0800.2019.08.006 [2] 许超, 张方, 吴倩, 等. 青风藤汤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白介素-21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7):781-784. doi: 10.7661/j.cjim.20170515.092 [3] 张永立, 欧阳桂林, 肖涟波. 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 7(8):775-779. [4] TAO W Y, XU X, WANG X, et al.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prediction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otential targets of Chinese herbal Radix Curcumae formula for applica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Ethnopharmacol,2013,145(1):1-10. doi: 10.1016/j.jep.2012.09.051 [5] XU X, ZHANG W X, HUANG C, et al. A novel chemometric method for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oral bioavailability[J]. Int J Mol Sci,2012,13(6):6964-6982. doi: 10.3390/ijms13066964 [6] 胡亚洁, 赵晓锦, 宋咏梅,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研究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29(6):1400-1402. [7] 张雨, 李恒, 李克宁, 等. 复方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18, 40(7):1584-1588. doi: 10.3969/j.issn.1001-1528.2018.07.029 [8] LING C Q.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resource for drug discovery against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J]. J Integr Med,2020,18(2):87-88. doi: 10.1016/j.joim.2020.02.004 [9] ZHANG D H, WU K L, ZHANG X, et al. In silico screenin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ith the potential to directly inhibit 2019 novel coronavirus[J]. J Integr Med,2020,18(2):152-158. doi: 10.1016/j.joim.2020.02.005 [10] 任建敏. 食物中植物甾醇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36(22):389-393. [11] KRIPA K G, CHAMUNDEESWARI D, THANKA J, et al. Modulation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by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Leucas aspera in adjuvant arthritis[J]. J Ethnopharmacol,2011,134(3):1024-1027. doi: 10.1016/j.jep.2011.01.010 [12] 蔡强, 向莹, 岳涛. 基于网路药理学方法预测青风藤药理机制[J]. 现代中医药, 2019, 39(2):108-112. [13] 周淑媛, 施铮, 刘峥, 等. 左旋千金藤啶碱增加离体大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9, 25(2):23-26. [14] NISHIKAWA M, MYOUI A, TOMITA T, et al. Prevention of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 by the potent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 FR167653[J]. Arthritis Rheum,2003,48(9):2670-2681. doi: 10.1002/art.11227 [15] XU M M, LIU S F, WAN R J, et al.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sinomenine and acupuncture on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through the NF-κB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J]. Oncol Lett,2018,15(6):8770-8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