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浅部真菌病是部队的常见病,全国各地域军兵种发病情况不尽相同,这对部队日常军事训练和官兵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1-5]。为了解军队学员在日常工作生活训练中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做好真菌类疾病的卫勤保障工作,并考察新药硝酸硫康唑的使用效果,评估其应用价值,我们对某部多个专业学员2020年1月至7月期间浅部真菌感染情况、所用药物及疗效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海军某部各专业三年级学员,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其中有效问卷75份。有效问卷中,男52例,女23例,年龄18~23(20±2)岁。对上报有病史人员进行皮屑镜检,镜下发现真菌菌丝者确诊为浅部真菌病。同一患者同时患2种及以上浅部真菌病时,按多例计算,手足癣伴甲癣的,按1例甲癣计算[6]。
-
使用的药物为硝酸硫康唑喷雾剂,由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研制,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发放调查问卷,将回收的数据信息详细记录,将同意接受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的学员信息及联系方式进行登记,并每周回访。将调查资料归纳整理,对有关项目进行归类分析。
-
将药物喷于患处,每天2次,每次两喷,连续使用4周。
-
观察患处皮肤表面脱屑、丘疹、水泡、糜烂浸润以及瘙痒情况。当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消失,真菌学镜检阴性,即可评价为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未改善,真菌学镜检阳性即为未痊愈;感染部位的皮损完全消退两周以上,又在原部位出现真菌感染,则判定为复发。
-
海军某部75名学员在工作、生活及训练中共检查出浅部真菌病39人,发病率为52%。通过对这39人真菌感染后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查,有7人认为真菌感染自然会好,不需进行处理,占17.5%;18人只进行了简单清洁处理(如用酒精或碘伏擦拭感染部位),占46.2%;14人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占35.9%(见表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学员对浅部真菌感染的处理方式不当。在对浅部真菌病的复发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21名浅部真菌感染的学员中有16人复发,占76.2%,5人未复发,占23.8%;21名浅部真菌感染者曾用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酮康唑、硝酸咪康唑、伊曲康唑等,其中有11人使用酮康唑,占52.4%。从调查结果来看,学员浅部真菌感染的复发率较高,使用药品集中在唑类药物,品种相对单一。
表 1 75名学员患浅部真菌病的基本情况
调查项目 总人数 各项人数 所占比例
(%)学员对浅部真菌病发病处理方式 39 认为自然会好 7 17.9 简单清洁处理 18 46.2 医生指导下用药 14 35.9 浅部真菌病是否有复发的情况 21 是 16 76.2 否 5 23.8 曾经用过何种抗真菌药物(多选) 21 氟康唑 6 28.6 酮康唑 11 52.4 硝酸咪康唑 7 33.3 伊曲康唑 5 23.8 其他 6 28.6 有12名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接受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用药4周后,有11人治愈,治愈率达91.7%,1人未治愈(见表2)。对治愈的11名患者继续监测停药1、3、6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停药6个月后8人未出现真菌感染,占72.7%,3人出现复发,占27.3%(见表3)。
表 2 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n=12)
用药时长
(周)例数 百分比(%) 痊愈 未痊愈 痊愈 未痊愈 2 9 3 0.75 0.25 4 11 1 91.7 8.3 表 3 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停药后复发情况(n=11)
停药时长
(月)例数 百分比(%) 复发 未复发 复发 未复发 1 1 10 9.1 90.9 3 3 8 27.3 72.7 6 3 8 27.3 72.7 -
浅部真菌性皮肤感染是由寄生于角质层的致病真菌侵犯皮肤角质层、甲板、毛发所导致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包括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皮肤真菌感染主要包括手足癣、体股癣及甲真菌病,全球约有25%的人存在感染。浅部真菌病也是部队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疾病之一,传染性强、难治愈、易复发[7-11]。造成浅部真菌感染治疗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真菌潜伏在角质层中,外用药物难以充分扩散接触病原菌,特别是侵犯甲板、毛发的真菌,药物难以渗透,导致真菌难以被彻底杀灭,反复迁延不愈;其次,传统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历史比较长,环境中对这些药物有耐药性的真菌逐渐增多,另外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等行为也容易导致病原菌耐药,使得抗真菌药物疗效降低,无法杀灭病原菌;第三,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持续用药2~4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维持患处的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并彻底杀灭真菌,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要求较高,很多患者会在治疗出现明显效果时就停药,导致真菌杀灭不够彻底,病情反复。
当前对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药物:甲真菌主要使用阿莫罗芬涂膜剂、环吡酮涂剂或噻康唑溶液。体股癣首选酮康唑、益康唑等咪唑类乳膏,其他如环吡酮胺和特比萘芬等软膏疗效也很好。手足癣可使用益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环吡酮胺、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等外用制剂[7-9,1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员经常可获得的药物主要有酮康唑洗剂、特比奈芬乳膏、复方酮康唑乳膏,种类较为有限。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部队学员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基本情况、传播方式、预防措施不了解,不重视,导致真菌感染的复发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社会、学校对相关卫生知识的科普不到位,学员对此类疾病的基本常识和防治措施知之甚少;(2)由于发病部位比较隐私,学员对此有羞愧心理,且浅部真菌感染往往并不影响正常生活,学员因此轻视病症,不愿及时就诊,延误病情;(3)学员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比较单一,集中在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等几个常见品种,这可能与部队配发的抗浅表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有限有关,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有数十年的使用历史,而且临床上对这些药物不敏感的菌株逐年增多,这些药物的疗效有所下降,难以完全清除病原菌,导致反复;(4)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药物多为膏剂,涂抹和清洗都较为不便,学员难以坚持用药,疗程中断或不规律用药也可能是导致治疗失败和病情反复的原因之一;(5)本科学员在校期间体能训练强度大,出汗量多,贴身衣物清洗更换可能存在不及时,且没有彻底晾干等情况,导致真菌滋生及扩散。
在对使用了硝酸硫康唑进行治疗的学员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使用硝酸硫康唑2周后,痊愈学员达到9人,4周后,痊愈学员达到11人,痊愈率超过90%,表明使用硝酸硫康唑喷雾剂的治愈率较高;停药1月后,11位痊愈学员中有1人复发真菌感染,停药6月后仅3人复发,复发率为27.3%,低于以往用药的复发率76.2%,真菌感染复发情况减少,说明硝酸硫康唑的整体治疗效果较好。与传统抗真菌药物相比,硝酸硫康唑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较短,病原菌耐药情况较少;并且该药剂型为喷雾剂,使用方法较膏剂更为简便,学员的用药依从性更好,更容易坚持治疗,易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各专业三年级的学员,他们已经完全适应集体生活,并且长期稳定地生活在相同的校园环境中,最大程度保证了调查对象的一致性,减少了其他因素对抗真菌治疗的影响,使结果可信性更高;但不足之处是由于对调查对象的条件限制而导致样本量较小。
对于学校这样的集体生活环境来说,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预防方面:(1)应当加强对学员的卫生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海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员普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使其充分了解浅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并加强自身防范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真菌感染大范围传播;(2)制定科学有效的校园预防措施,如为学员创造较好的生活环境,保证宿舍、公共浴室、室内训练馆等场所通风和定时消毒,公共洗衣房、晾衣场、行李储藏室干净干燥,避免潜在的交叉污染;(3)合理安排学员的训练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员在高强度训练之后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进行个人清洁;(4)学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并尽量保持贴身衣物干净整洁[12]。在治疗方面:(1)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应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关注学员的健康状况,出现浅部真菌感染应该引导学员及时就医治疗,不要轻视拖延病症;(2)校医院、诊所、药店等机构应具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基本常识,向学员提供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并指导学员正确地足量足疗程用药,避免病情反复;(3)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应重视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以应对日益显现的真菌耐药问题,同时,针对浅表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应开发更加方便患者使用的剂型如喷雾剂、贴剂等取代传统膏剂、洗剂,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改善学员的浅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问题。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and drug use among naval trainees
-
摘要:
目的 了解海军某部学员对浅部真菌病的了解及发病情况,并观察一种新型药物对浅部真菌病的疗效。 方法 对某部学员2020年1月至7月期间浅部真菌发病、用药和复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提供新药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并观察疗效。 结果 该部学员普遍对浅部真菌感染缺乏了解和重视;在日常学习、工作及训练期间,浅部真菌发病率为52%,其中76.2%的患者浅部真菌感染复发;使用新药硝酸硫康唑后,治疗效果良好。 结论 应通过健康宣教等方式使学员了解浅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时就诊并合理用药,结合学校、医院、学员等多方面的管理,提高浅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以减少对学员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of superficial mycosis among naval trainees, and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a novel antifungal drug.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onset, medication and recurrence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among the trainees from January, 2020 to July, 2020.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antifungal drug sulconazole nitrate spray was provided for treatment and the drug efficacy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participants generally lacked understanding and attention to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The incidence rate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was 52%, of which 76.2% of patients had recurrence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The sulconazole nitrate spray showed great effect against these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trainees should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and seek medical treatment and medication in time. The cure rate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could only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hospital, and trainee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se infections on naval trainees’ work and life. -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真菌,可寄居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当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时,其致病性可造成个体浅表或全身感染。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是念珠菌的一种,是引发侵袭性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1]。近年来,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大量使用,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常规抗菌药对白念珠菌的抑制效果明显降低。
相对于单药而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往往能通过药效互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抑菌效果[2-3]。联合用药提高了抑菌效果,患者的治疗周期缩短,治疗成本可进一步降低。因此,研究抗白念珠菌药物联合疗法对于治疗白念珠菌感染非常有意义。
一般来说,联合疗法会同时使用抗真菌药和增效剂。目前经典的抗真菌药物有唑类化合物(如氟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等,这些药物可直接抑制或杀伤白念珠菌。氯法齐明、法尼醇本身对真菌没有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作为增效剂辅助增强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增强耐药菌的敏感性。近年来,光动力学、声动力学疗法等新兴的技术应用于抗真菌的治疗,同时传统的抗真菌物质在现代技术的改进下也能发挥特有的优势,比如将银制成纳米银颗粒用于抑制白念珠菌增殖。本文将针对白念珠菌尤其是耐药菌的杀伤或抑制作用,聚焦于传统抗真菌药物与声动力学/光动力学疗法、纳米银颗粒这几类抗菌方式,阐述与之相关的联合疗法。
1. 唑类化合物联合其他药物
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等唑类化合物是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经典药物,具有毒性相对较低、制备技术成熟等优点。但随着临床治疗疗程变长以及使用频率的增多,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单独使用唑类化合物的药效大大降低[4]。研究表明白念珠菌对唑类化合物耐药性主要由以下几种机制引起:唑类药物靶点ERG11过度表达降低了白念珠菌的敏感性;ERG11突变导致与唑类化合物的亲和力降低;细胞膜外排泵表达增加,将唑类药物排出细胞外;ERG3突变避免了氟康唑处理后有毒副产物在细胞内的积累;生物被膜物理隔离了白念珠菌胞体和抗真菌药物的接触[5]。尽管单独使用唑类药物应对耐药菌的效果并不理想,但作为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较为明确,在与其他类型的抗真菌药物或疗法的协同作用下,仍发挥较强的抗真菌效果。
1.1 与法尼醇等群体感效应分子联用
真菌生物被膜是白念珠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实验表明,高浓度的酪醇、法尼醇(合金欢醇)等群感效应分子与氟康唑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抗真菌被膜的效果,提高白念珠菌对药物的敏感性[6]。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等药物耐药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其细胞上的外排泵蛋白。对白念珠菌转运泵活性的抑制可增加真菌胞内药物的浓度,以达到抑制或杀灭真菌的目的。研究发现,法尼醇、盐酸氨溴索具有抑制ATP结合转运蛋白的功能,与氟康唑联用可达到抑制氟康唑耐药菌的作用。法尼醇单独使用时还可以诱导氟康唑抗性白念珠菌产生细胞内活性氧,促使其发生凋亡[7]。
1.2 与小檗碱等天然化合物联用
天然化合物在联合用药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将其与常规药物结合可以成为应对耐药菌的有效策略。部分生物碱类,如以小檗碱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异喹啉生物碱以及依波加因等吲哚生物碱,尽管在单独使用没有抗真菌功效,但当其与氟康唑联合使用时有克服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效果[8-9]。还有一些化合物,例如,没食子酸、土槿皮乙酸,单独使用时即表现出抗真菌作用,与氟康唑联合使用可明显降低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10-11]。此外,壳聚糖也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效果,可以通过抑制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AGA表达来影响白念珠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形态[12]。氟康唑联合壳聚糖,有协同抗真菌活性[13]。得益于壳聚糖的细胞亲和性、生物降解性、低毒性、制备技术成熟等优势,氟康唑与壳聚糖的联合应用具有很大潜力。同时,中药方剂黄连解毒汤与氟康唑联用,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相关基因,破坏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为抗真菌治疗提供了研究思路[14]。除此之外,一些皮质类固醇,例如地塞米松、布地奈德等药物,也能增强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15-16]。
1.3 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用
钙调磷酸酶在真菌细胞形态、耐药性等多个生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7]。氟康唑与FK506、环孢素A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受性。一方面,氟康唑抑制白念珠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使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更容易进入白念珠菌细胞内;另一方面,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增强了氟康唑的药效,使其从抑菌效果转为杀菌效果。两者联用能破坏白念珠菌的生物被膜,增强了抗真菌效果[18]。
1.4 与分子伴侣HSP90抑制剂联用
HSP90是一类与白念珠菌毒力和耐药性密切相关的分子伴侣,可以促进外排泵Cdr1的高表达,增强白念珠菌排出唑类药物,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诱发白念珠菌对唑类耐受[19]。因此,抑制HSP90活性是提高白念珠菌对唑类化合物敏感性的有效途径之一。HSP90抑制剂Ganetespib可以下调氟康唑作用的靶酶ERG11和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CDR1的表达,有抗生物被膜的效果,与氟康唑在体外联合使用时具有抗真菌活性[20]。除此之外,一些其它的HSP90抑制剂,如格尔德霉素,也可以和氟康唑起到协同作用[21]。针对真菌HSP90设计制备的人类基因重组抗体Mycograb与氟康唑的协同效果仅局限于敏感菌,但当其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时却能对部分耐药菌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22]。
2. 多烯类联合其他药物
两性霉素B是经典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具有杀菌活性,但对人体不良反应较多。两性霉素B可以与成熟真菌细胞的细胞壁和出芽产生的子细胞的质膜结合,破坏真菌细胞膜,从而发挥抗真菌效果[23]。相对唑类药物而言,两性霉素B耐药发生的情况较少,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两性霉素B的毒性较大,尤其是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较大的副作用。所以在选择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的药物时,既要考虑抑菌效果又要考虑药物毒性,在联合使用时最好是能够通过低剂量两性霉素B达到较好效果,以降低其毒性产生的影响。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对人体的毒性,常用的是采用结合脂质体的方法,将两性霉素B包埋在脂质体试剂中。脂质体可以高效地介导两性霉素B与真菌结合,在减少两性霉素B副反应的同时,还提高了其转移至真菌细胞内的效率[24]。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是临床常用方法,具有更好的抗真菌功效,而且相比于单独使用两性霉素B,两者联合可小幅度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30]。
一些具有抗真菌效果的化合物可能同时具有低毒性的优势。天然化合物丁香酚可以作为渗透酶抑制剂影响白念珠菌的生长形态并阻断Ca2+通道,将其与两性霉素B同时使用时能够引起白念珠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升高,线粒体损伤,胞质内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导致细胞损伤。相对于单独发挥抗菌效果的两性霉素B,该组合有效降低了两性霉素B的使用剂量,降低了毒副作用[25]。 1,3,4-噻二唑衍生物4-(5-methyl-1,3,4-thiadiazole-2-yl) benzene-1,3-diol(C1化合物)可与白念珠菌的细胞壁发生作用,影响其完整性,诱发形态紊乱。研究表明,C1化合物与两性霉素B显示出了强烈的协同作用,将100%抑制病原真菌所需的两性霉素B用量降低了10倍甚至几十倍,而且针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NHDF)的细胞毒实验表明,高浓度的C1化合物并不会对其产生细胞毒效应[26]。
与其他非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抗真菌效果的方法对两性霉素B同样适用。近年来,已经有团队研发了Simpotentin、Nectriatide、Polyketide glycosides phialotides等两性霉素B活性增强剂,临床前阶段的实验表明,这些两性霉素B活性增强剂可以有效地降低两性霉素B的用量[27-29]。
3. 棘白菌素类化合物联合其他药物
棘白菌素是一类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可以干扰白念珠菌细胞壁的形成,随着其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越来越多的耐药菌被分离出来。白念珠菌编码葡聚糖合酶亚基的FKS基因突变、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应激适应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引发棘白菌素耐药,通过联合疗法有可能解决耐药问题[31]。
3.1 与尼可霉素Z联用
尼可霉素Z是一种几丁质合酶抑制剂,同β-1,3-D-葡聚糖一样,几丁质也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当棘白菌素类药物抑制白念珠菌β-1,3-D-葡聚糖合成时,白念珠菌有可能通过上调几丁质的合成,减轻棘白菌素对细胞壁的损伤,降低对棘白菌素的敏感性[32]。如果在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或米卡芬净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尼可霉素Z,则可以同时抑制β-1,3-D-葡聚糖和几丁质的合成,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33]。
3.2 与唑类化合物联用
由于棘白菌素与唑类化合物抑制白念珠菌的机制不同,将两者联合使用增强对棘白菌素耐药菌的抑制作用。当棘白菌素与泊沙康唑联合使用时,对白念珠菌SC5314的分级抑菌浓度(FIC)<0.5,表明两者联合使用时具有体外协同抗真菌活性[34]。
3.3 与氯法齐明联用
氯法齐明是传统的抗分枝杆菌药物,尽管不是抗真菌药物,但研究发现,当氯法齐明与一些其他抗菌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因此有作为联合药物应用于抑制传统耐药菌增殖的潜力。有研究表明,氯法齐明分子的疏水结构可以嵌入到白念珠菌的膜双层的烃相中,通过非特异性膜扰动发挥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当卡泊芬净与氯法齐明联合使用时,两者表现出了协同作用[35]。
3.4 与植物防御素等小分子肽联用
一些小分子抗真菌肽和棘白菌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也有抑制白念珠菌生长的潜力。通常而言,这类多肽发挥抗菌作用的机制主要是抑制真菌生物膜的形成。植物防御素家族是抗真菌肽的丰富来源,对真菌病原体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通常对人类毒副作用较小。植物防御素HsAFP1在与卡泊芬净的协同作用下表现出了显著的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活性[36]。在应用于联合疗法时,可以考虑将抗真菌多肽通过一些处理来增强活性。酪氨酸复合物可以通过破坏白念珠菌生物膜、诱导内源性活性氧等效应发挥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与卡泊芬净有明显的协同作用[37]。但由于其容易在水中形成高级结构,过度聚集,其活性会因此而受到影响。针对酪氨酸复合物易于纤维素稳定结合的特性,利用纤维素类制剂可以有效控制酪氨酸复合物的稳定性,增强其活性[38]。
4. 声动力学和光动力学联合抗菌或抗生物被膜药物
声动力学和光动力学抗真菌疗法是一个新兴的技术,近年来,针对白念珠菌光动力学和声动力学疗法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临床和实验都有其相关应用的报道。由于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与其对光动力学疗法抗性无直接的相关性,光动力学疗法有望成为应对白念珠菌耐药的有效手段之一[39]。在纳米颗粒、姜黄素类药物、甲苯胺蓝等光敏剂的作用下可以使用无害的可见光激活活性氧,从而达到破坏真菌生物被膜、杀伤真菌细胞的效果[40]。β葡聚糖酶、DNA酶等水解酶可以通过破坏白念珠菌生物被膜,使光敏剂更容易渗透到更深的生物膜层,加强光动力疗法的效果[41]。为了进一步提高光动力学疗法的抗真菌效果,可以使用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单独使用抗真菌的唑类药物,如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唑类药物和光动力学疗法联合使用时可以下调绝大部分白念珠菌菌株的活力[42-43]。
声动力学疗法主要基于低频和低强度超声,在与其他药物如两性霉素B的协同作用下,声动力学疗法比单独使用抗菌药物更有效,对白念珠菌活性、生物被膜活性以及其酶的活性均产生一定的影响[44-45]。
5. 纳米银联合其他药物
银和银盐用于灭菌已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纳米银的抗菌作用逐渐引起重视。纳米银颗粒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对白念珠菌产生杀伤作用,还可以诱导真菌耐药性和致病性相关的多个靶点改变,影响真菌细胞形态、膜流动性、菌丝形成等[46]。有实验表明,纳米银对多种真菌的混合生物被膜有抑制效果[47]。单独使用纳米银有一定的抗菌效果,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纳米银制备过程对其抗菌效果影响不同,相对于使用游离的纳米银颗粒,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聚乳酸作为载体时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48]。有研究表明,纳米银可以干扰白念珠菌对葡萄糖的摄取,当其与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共同使用时,则可以进一步阻碍白念珠菌获取增殖所需的能量,针对能量层面表现出协同作用,促进白念珠菌的死亡[49]。
6. 小结
随着传统抗真菌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在探索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同时,联合疗法也可以作为临床治疗中应对耐药白念珠菌的有效思路。抗菌药物和增强剂同时使用、新型抗菌技术配合药物等联合治疗手段,已经有了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展现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在联合疗法的介导下,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仍是抗菌主力,其他非抗菌药物和技术则有效地辅助了抗菌药物的疗效,通过破坏真菌生物被膜等方式发挥协同效应。在经典抗菌药物杀伤真菌的基础上,尝试联合以不同途径抑制、杀伤真菌或针对真菌耐药机制发挥作用的药物及手段,是寻找新的联合疗法的主要思路。
-
表 1 75名学员患浅部真菌病的基本情况
调查项目 总人数 各项人数 所占比例
(%)学员对浅部真菌病发病处理方式 39 认为自然会好 7 17.9 简单清洁处理 18 46.2 医生指导下用药 14 35.9 浅部真菌病是否有复发的情况 21 是 16 76.2 否 5 23.8 曾经用过何种抗真菌药物(多选) 21 氟康唑 6 28.6 酮康唑 11 52.4 硝酸咪康唑 7 33.3 伊曲康唑 5 23.8 其他 6 28.6 表 2 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n=12)
用药时长
(周)例数 百分比(%) 痊愈 未痊愈 痊愈 未痊愈 2 9 3 0.75 0.25 4 11 1 91.7 8.3 表 3 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停药后复发情况(n=11)
停药时长
(月)例数 百分比(%) 复发 未复发 复发 未复发 1 1 10 9.1 90.9 3 3 8 27.3 72.7 6 3 8 27.3 72.7 -
[1] 吴燕, 杨庆琪, 杨健康, 等. 空军某基地官兵皮肤疾病情况调研[J]. 空军医学杂志, 2021, 37(5): 443-444. [2] 李杰, 李爱丽, 刘辉, 等. 辽南地区冬夏季驻岛部队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J]. 临床军医杂志, 2021, 49(4): 440-441. doi: 10.16680/j.1671-3826.2021.04.31 [3] 费帆, 严华成, 周志坚, 等. 南部战区官兵皮肤病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 44(8): 701-705. doi: 10.11855/j.issn.0577-7402.2019.08.13 [4] 成路, 宋知仁, 赵香莲, 等. 西南某边境某地任务部队发病情况分析[J]. 空军医学杂志, 2021, 37(4): 352-353. [5] 韦艳, 粟景艳, 杜喜枚. 武警某医院皮肤科部队官兵用药回顾性分析[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 30(6): 102-104. doi: 10.16548/j.2095-3720.2021.06.041 [6] 刘必庆. 海军某部长远航官兵浅部真菌病调查分析[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 6(2): 103-104. doi: 10.3969/j.issn.1673-3827.2011.02.009 [7] 杨之辉, 李若瑜. 浅部真菌感染中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2, 17(4): 339-348. doi: 10.3969/j.issn.1673-3827.2022.04.018 [8] 都琳, 杨雅骊, 雷文知, 等. 浅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J]. 世界临床药物, 2014, 35(12): 709-714. doi: 10.13683/j.wph.2014.12.002 [9] 王爱平. 浅部真菌感染诊疗进展[J]. 继续医学教育, 2006,(23): 11-14. doi: 10.3969/j.issn.1004-6763.2006.23.005 [10] GREGORY J F, TAYLOR E A, LIU Y E, et al. The burden of skin disease on deployed servicemembers[J]. Mil Med, 2019, 184(11-12): 889-893. doi: 10.1093/milmed/usz110 [11] 刘慧民, 刘玉明, 陈向齐, 等. 军队浅部真菌病发病现状及中草药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7): 163-165. [12] 中国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工作组. 中国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科普版2022)[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2, 17(2): 89-93. doi: 10.3969/j.issn.1673-3827.2022.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