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通常所有药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和用药范围的扩大以及大众对ADR的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率逐年上升[2]。 当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服用多种药品的人群比例越来越高。有数据表明,药物使用品种数与ADR发生率成正相关。在每日服用超过5种药品的患者中,ADR发生率达25%,这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3]。我院作为上海郊区一所综合性医院,每年都会遇到不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为了深入分析后疫情时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本研究对我院2021年至2023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为保障患者安全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
在979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622例(63.5%),女性357例(36.4%)。发生ADR患者平均年龄为56.8岁,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98岁(见表1)。
表 1 2021−2023年某院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岁) 男(n) 女(n) 例数(n) 构成比(%) ≤10 12 4 16 1.6 11~20 11 4 15 1.5 21~30 88 71 159 16.2 31~40 122 79 201 20.5 41~50 136 73 209 21.3 51~60 101 61 162 16.5 61~70 107 47 154 15.7 71~80 41 15 56 5.7 81~90 4 3 7 0.7 合计 622 357 979 100 在2021年的3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213例,占比60.17%,女性141例占比39.83%,男女比例为1.51:1。患者年龄最小者3岁,年龄最大者88岁。各年龄段药品不良反应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21%和23.45%。在2022年3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207例(68.54%),女性95例(31.45%),男女比例为2.19:1。患者年龄最小者4岁,年龄最大者86岁。各年龄段药品不良反应均有发生,31~40岁和41~50岁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数的19.86%和25.16%。在2023年3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202例(63.53%),女性121例(37.47%),男女比例为1.71∶1。患者年龄最小者8岁,年龄最大者81岁。各年龄段药品不良反应均有发生, 31~40岁和61~70岁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生人群,分别占总数的23.57%和21.67%。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以男性患者居多,且年龄在31~50岁人群发生ADR的概率最高。
-
979例发生ADR中,977例在停用发生ADR的药物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为99.8%。2021年报告的354例ADR中353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或痊愈,占比超过99.7%。仅有1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未能好转,占0.3%。2022年报告了302例ADR。其中,301例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2023年报告了323例ADR,所有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均已好转,三年来,该院发生新的ADR合计219例,占比22.4%(见表2)。以上数据表明,2021−2023年该医院的ADR发生率总体平稳,ADR的转归情况均表现良好。
表 2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转归情况
年份
(年)总例数
(n)不同程度例数(n) 新发例数
[n(%)]好转或痊愈
例数(n)未好转
例数(n)一般 严重 2021 354 353 1 88(24.9) 353 1 2022 302 301 1 55(18.2) 301 1 2023 323 323 0 76(23.5) 323 0 总计 979 977 2 219(22.4) 977 2 -
通过对我院2021−2023年的ADR数据分析发现,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135个品种,包括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中成药、镇痛药、脱水药等,其中抗菌药物引发ADR478例,占比48.8%,排在ADR发生比例的首位:2021年报告168例,占比47.46%、2022年报告146例,占比48.34%、2023年报告146例,占比50.77%;其次是中成药注射剂,占比19.2%,维生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同样不容小觑,发生了73例,占比7.5%,中成药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分别位列第四、第五,占比分别是7.2%和6.3%(见表3)。
表 3 2021−2023年某院ADR药物分类
药品种类 品种数(n) 例数(n) 构成比(%) 抗菌药物 42 478 48.8 中药注射剂 18 188 19.2 维生素类 3 73 7.5 中成药 21 70 7.2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 62 6.3 镇痛药 9 34 3.5 脱水药 3 20 2.0 抗凝血药 3 8 0.8 造影剂 3 7 0.7 降血糖药 6 6 0.6 抗病毒药 3 6 0.6 糖皮质激素 3 5 0.5 其他 18 22 2.2 总计 135 979 100 -
进一步对3年间478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有214例,占比44.8%;其次是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头霉素类有120例,占比25.1%;喹诺酮类有59例,占比12.3%。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糖肽类等抗生素类药品不良反应占比虽少,但仍不应轻视(见表4)。
表 4 2021—2023年某院发生ADR抗菌药物品种分布
类别 药品 例数(n) 构成比
(%)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
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214 44.8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120 25.1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59 12.3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44 9.2 其他 克林霉素、磷霉素 23 4.8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0 2.1 青霉素类 青霉素 8 1.7 合计 478 100.0 2021年168例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77例,占比45.8%;头霉素类有44例,占比26.2%;喹诺酮类有23例,占比13.7%;大环内酯类有4例,占比2.4%。2022年146例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56例,占比38.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6%;喹诺酮类有27例,占比18.5%;大环内酯类有19例,占比13%。2023年164例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头孢菌素类有81例,占比49.4%;头霉素类有38例,占比23.2%;喹诺酮类有9例,占比5.5%;大环内酯类有21例,占比12.8%。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中头孢菌素类仍有较高的占比,需持续关注。
-
通过对三年间979例发生ADR的患者给药途径统计发现,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763例,占比77.9%;口服导致的ADR患者128例,占比13.1%;外用导致的ADR患者4例,占比0.4%(见表5)。其中,2021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96例,占比83.6%;口服导致的ADR患者27例,占比7.6%;2022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1例,占比76.5%;口服导致的ADR患者40例,占比13.2%;2023年发生的ADR患者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患者236例,占比73.1%;口服导致的ADR患者61例,占比18.9%。总体而言,后疫情时间静脉滴注是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虽然静脉滴注给药效果显著,但安全性问题容易被忽视,仍需给予关注。
表 5 2021—2023年某院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年份(年) 不同给药途径例数(n) 静脉滴注 口服 外用 其他 2021 296 27 0 31 2022 231 40 3 28 2023 236 61 1 25 合计 763 128 4 84 -
通过分析我院在2021−2023年ADR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542例患者在皮肤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等,占比55.4%;168例患者主要在消化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占比是17.2%;168例患者主要在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占比是10.3%;59例患者有局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静脉炎、局部红肿、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占比是6%(见表6)。2021年ADR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216例,占比61.02%;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61例,占比17.2%。2022年ADR损害同样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多见,有180例,占比59.6%;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35例,占比11.6%。2023年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45.2%,较前略有下降;呼吸系统方面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2例,占比22.3%。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我院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呼吸系统方面,但循环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等临床不良反应患者仍需关注。
表 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系统 例数(n) 构成比(%)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附件损害 542 55.4 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 消化系统 168 17.2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 呼吸系统 101 10.3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 局部反应 59 6.0 静脉炎、局部红肿等 神经系统 53 5.4 头晕、头痛、眩晕、抽搐、失眠、焦虑等 全身性损害 36 3.7 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晕厥、疼痛 循环系统 20 2.0 心慌、心悸、心动过速/过缓、紫绀等 总计 979 100.0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
-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2021−2023年期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医院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生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及转归情况等。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 结果 2021−2023年,我院共报告了979例药品不良反应。在31~50岁年龄区间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男性患者较多(63.5%)。涉及药品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菌药物(48.8%)、中药注射剂、维生素类、中成药、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其中抗菌药物品种主要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等。全部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55.4%),临床表现是皮疹、瘙痒、斑丘疹等。 结论 2021—2023年我院最常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仍以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仍需引起重视。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repor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21-2023,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 Methods ADR data repor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including patients' basic information, drugs causing adverse reactions, types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outcomes. Descriptive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A total of 979 cases of ADR were repor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21 to 2023.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ADR occurred in the age range of 31 to 50, and more male patients (63.5%). The top five drugs involved with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ntibiotics (48.8%),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vitamin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equine tetanus immunoglobulin. Among antibiotics, cefuroxime, ceftazidime and cefotiam were the majority. The organs/systems involved in all ADR were mainly skin and accessories damage (55.4%).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rash, itching, and maculopapular rash. Conclusion From 2021 to 2023, the most common drugs caus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ur hospital are still mainly antibacterial drugs, and the rational clinical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still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
Key words:
-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 antibiotics /
- rational drug use
-
表 1 2021−2023年某院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岁) 男(n) 女(n) 例数(n) 构成比(%) ≤10 12 4 16 1.6 11~20 11 4 15 1.5 21~30 88 71 159 16.2 31~40 122 79 201 20.5 41~50 136 73 209 21.3 51~60 101 61 162 16.5 61~70 107 47 154 15.7 71~80 41 15 56 5.7 81~90 4 3 7 0.7 合计 622 357 979 100 表 2 2021−202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转归情况
年份
(年)总例数
(n)不同程度例数(n) 新发例数
[n(%)]好转或痊愈
例数(n)未好转
例数(n)一般 严重 2021 354 353 1 88(24.9) 353 1 2022 302 301 1 55(18.2) 301 1 2023 323 323 0 76(23.5) 323 0 总计 979 977 2 219(22.4) 977 2 表 3 2021−2023年某院ADR药物分类
药品种类 品种数(n) 例数(n) 构成比(%) 抗菌药物 42 478 48.8 中药注射剂 18 188 19.2 维生素类 3 73 7.5 中成药 21 70 7.2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 62 6.3 镇痛药 9 34 3.5 脱水药 3 20 2.0 抗凝血药 3 8 0.8 造影剂 3 7 0.7 降血糖药 6 6 0.6 抗病毒药 3 6 0.6 糖皮质激素 3 5 0.5 其他 18 22 2.2 总计 135 979 100 表 4 2021—2023年某院发生ADR抗菌药物品种分布
类别 药品 例数(n) 构成比
(%)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替安、
头孢唑啉、头孢唑肟、头孢噻肟214 44.8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120 25.1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59 12.3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44 9.2 其他 克林霉素、磷霉素 23 4.8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0 2.1 青霉素类 青霉素 8 1.7 合计 478 100.0 表 5 2021—2023年某院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年份(年) 不同给药途径例数(n) 静脉滴注 口服 外用 其他 2021 296 27 0 31 2022 231 40 3 28 2023 236 61 1 25 合计 763 128 4 84 表 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系统 例数(n) 构成比(%)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附件损害 542 55.4 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潮红、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等 消化系统 168 17.2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腹胀、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 呼吸系统 101 10.3 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气促、憋气等 局部反应 59 6.0 静脉炎、局部红肿等 神经系统 53 5.4 头晕、头痛、眩晕、抽搐、失眠、焦虑等 全身性损害 36 3.7 寒颤、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晕厥、疼痛 循环系统 20 2.0 心慌、心悸、心动过速/过缓、紫绀等 总计 979 100.0 -
[1] 丁选胜, 张伶俐. 药学服务概论[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67-285. [2] 王晨晨. 某院国家基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3, 18(12):41-44. doi: 10.12010/j.issn.1673-5846.2023.12.009 [3] 周新卫.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67例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 14(19):42-44. [4] 赵冬. 中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6):513-515.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0.06.001 [5] 陈志敏, 程明文, 高红兰, 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34(9). [6] CHEN W Q, ZHENG R S, BAADE P 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2):115-132. doi: 10.3322/caac.21338 [7] FENG R M, ZONG Y N, CAO S M, et al. Current cancer situation in China: good or bad news from the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ncer Commun, 2019, 39(1):22. [8]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21, 71(3):209-249. doi: 10.3322/caac.21660 [9] 张成栋, 张少桦. 某院87例抗菌药物品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4, 40(3):7-9. [10] 徐勇.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35):164-167. [11] 江斌. 头孢类抗菌药物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对策分析[J]. 北方药学, 2024, 21(01):58-60. [12] 宋尧, 李文灿. 静脉输注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 29(8):1358-1360. [13] BEIGEL J H, TOMASHEK K M, DODD L E, et al. Remdesivir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preliminary report[J]. N Engl J Med, 2020, 383(19):1813-1826. doi: 10.1056/NEJMoa2007764 [14] RIZK J G, KALANTAR-ZADEH K, MEHRA M R, et al. Pharmaco-immunomodulatory therapy in COVID-19[J]. Drugs, 2020, 80(13):1267-1292. doi: 10.1007/s40265-020-01367-z [15] MACKEY K, KING V J, GURLEY S, et al. Risks and impact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or 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s on SARS-CoV-2 infection in adults: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J]. Ann Intern Med, 2020, 173(3):195-203. doi: 10.7326/M20-1515 [16] ABRAMS E M, SZEFLER S J. Managing asthma during coronavirus disease-2019: an example for other chronic condi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J Pediatr, 2020, 222:221-226. doi: 10.1016/j.jpeds.2020.04.049 [17] 陈君恒, 卢佩雯, 韩芳芳, 等. 基于多任务消息传递神经网络的药品不良反应预测[J]. 中国数字医学, 2023, 18(8):35-41. doi: 10.3969/j.issn.1673-7571.2023.08.007 [18] O’LEARY K. A genetic test to predict adverse drug reac-tions[J]. Nat Med, 2023: Feb 16. [19] LAN T W, WANG H, LI X, et al.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in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ing: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ith a 9-year interrupted time series[J]. BMC Health Serv Res, 2022, 22(1):925. doi: 10.1186/s12913-022-08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