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生殖功能障碍和糖代谢异常两者共存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稀发排卵、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改变等[1],育龄期女性常常面临不孕,妊娠后的流产风险增加的困扰,严重威胁着女性朋友的生殖健康[2],因此,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育龄期女性,目前临床上主要以纠正排卵治疗为主,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机体内雄性激素合成,阻碍外周循环的雄性激素生成[3-4]。盐酸二甲双胍片是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能够促进肠道吸收葡萄糖,减少肝糖原异生,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5]。还有研究发现[6],肿瘤细胞在氧气充足时仍主要通过糖酵解而非氧化磷酸化的方式产生能量,该现象被称为“瓦伯格”效应。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包括卵巢癌在内多种恶性肿瘤中证实了该现象的存在,并发现有氧糖酵解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二甲双胍也有一定联系,本研究旨在研究盐酸二甲双胍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临床疗效、优势卵泡个数、卵巢体积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诊治且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来曲唑+尿促性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其中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30.40±3.3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3±0.65)年。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92±3.49)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1±0.56)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
①符合我国《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8]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3个月内未使用激素类药物;③男方精液检查基本正常者;④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①伴随着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②伴有卵巢及子宫解剖学异常或器质性病变者;③对本次研究的药物过敏者;④精神异常者;⑤其他内分泌紊乱疾病患者。
-
对照组:采用来曲唑+尿促性素治疗,患者在月经周期第3天服用来曲唑(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112856),5 mg/d,连续服用5 d,同时添加尿促性素,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隔日肌肉注射,在患者月经周期第11~12天采用超声检查卵泡的直径和子宫内膜的生长情况,当卵泡直径达到18~20 mm时可给予患者注射绒促性素10 000 IU(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号:090102630),指导患者注射绒促性素10 000 IU当日和次日同房,48 h后阴超检查是否排卵。观察组:采用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者在月经第1天加服盐酸二甲双胍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号:090102630),500 mg/次,2次/d,餐前30 min服用。2组患者均进行促排卵治疗3周期,成功妊娠者停止治疗。
-
①临床疗效[9]: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分为显著:卵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停药后连续排卵>2个周期,月经正常,或者妊娠成功;有效:卵巢功能得到改善,偶尔有排卵,月经连续3个月正常,病情反复;无效:月经未得到改善,无排卵。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②子宫内膜厚度、优质卵泡数:用药前后,通过彩超检查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和优质卵泡数,进行对比。③性激素水平:两组患者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待离心后取血清,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血清黄体生长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和睾酮(T)水平。采用过氧化物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脂蛋白脂酶法检测甘油三酯(TG)水平。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头痛+恶心呕吐+头晕)/总例数×100%。
-
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 \bar{x}\pm s $ )表示并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并开展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显著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75) 30(40.00) 29(38.67) 16(21.33) 59(78.67) 观察组(n=75) 38(50.67) 30(40.00) 7(9.33) 68(90.67)# x2 4.16 P 0.04 #P<0.05,与对照组比较 -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优质卵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降低,优质卵泡个数增加,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优质卵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优质卵泡数对比(
$ \bar{x}\pm s $ )组别 子宫内膜厚度(cm) 优质卵泡数(个)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对照组
(n=75)1.52±0.38 1.10±0.35* 1.05±0.38 1.70±0.65* 观察组
(n=75)1.43±0.37 0.95±0.26*# 1.03±0.27 1.98±0.52*# t 1.47 2.98 0.37 2.91 P 0.14 0.00 0.71 0.00 *P<0.05,与用药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LH、FSH和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LH、FSH和T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3 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对比(
$ \bar{x}\pm s $ )组别 LH(U/L) FSH(U/L) T(nmol/L)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对照组
(n=75)16.20±
3.448.81±
2.35*6.01±
1.114.98±
0.94*2.90±
0.731.78±
0.60*观察组
(n=75)16.04±
4.426.37±
1.32*#5.89±
1.233.09±
0.87*#2.87±
0.801.39±
0.51*#t 0.25 7.84 0.63 12.78 0.24 4.29 P 0.80 0.00 0.53 0.00 0.81 0.00 *P<0.05,与用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TG和T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TG和TC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的TG和TC水平对比(
$ \bar{x}\pm s $ )组别 TG(mmol/L) TC(mmol/L)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对照组
(n=75)2.18±0.65 1.61±0.57* 6.26±1.00 5.20±1.08* 观察组
(n=75)2.05±0.58 1.37±0.54*# 6.04±1.07 4.70±1.01*# t 1.29 2.65 1.30 2.93 P 0.20 0.01 0.20 0.00 *P<0.05,与用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
观察组患者中头痛2例,恶心呕吐合并头痛3例,头晕合并头痛1例,头痛合并头晕6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者中头痛4例,头痛合并恶心呕吐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 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头痛 恶心呕吐 头晕 总发生率 对照组(n=75) 4(5.33) 5(6.67) 6(8.00) 15(20.00) 观察组(n=75) 2(2.67) 3(4.00) 1(1.33) 6( 8.00)# x2 4.49 P 0.03 #P<0.05,与对照组比较 -
多囊卵巢综合征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是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10-11],该疾病是引起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50%的女性无排卵性不孕归因于多囊卵巢综合征[12]。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促排卵手段。来曲唑能够选择性的抑制芳香化酶活性,从而降低雌激素的水平,同时又能够促进排卵;尿促性素能够直接用于卵巢,促进卵泡的发育,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卵巢过度刺激,不利于患者的恢复[13]。盐酸二甲双胍片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降血糖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从而降低肝糖原的输出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进而降低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同时又能够提高对葡萄糖的利用率[14]。
研究结果显示,①观察组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与余丽金等[15]研究结果相符。郁从秀等[16]研究表明,采用来曲唑,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对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以及优质卵泡数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②治疗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降低,优质卵泡个数增加,且观察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和子宫状况,与郁从秀等[16]研究结果相符。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是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分泌异常,LH水平较高,FSH水平无周期性变化[17]。③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H、FSH和T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华彩红等[18]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实施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功能。该疾病的患者会有脂代谢紊乱,常常有肥胖、高脂血症等表现,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有研究[19]表明,对于肥胖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兼顾糖脂代谢调节,而二甲双胍能够调节患者的糖代谢,直接作用于卵泡膜细胞,进一步抑制患者机体内的各种雄激素异常释放,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效果。④用药后两组患者的TG和TC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促进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王金英等[20]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能够明显地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性激素和血脂水平,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子宫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Effects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number of dominant follicles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
摘要:
目的 探究盐酸二甲双胍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临床疗效、优势卵泡个数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妇幼保健院诊治且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来曲唑+尿促性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厚度、优质卵泡个数、性激素水平、血脂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①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7%(P<0.05)。②用药后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优质卵泡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③用药后观察组患者的黄体生长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和睾酮(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④用药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低于对照组(P<0.05)。⑤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 结论 来曲唑+尿促性素+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性激素和血脂水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子宫状况,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number of dominant follicles and ovarian volum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Methods 150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March 2021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trozole + gonadotropi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trozole + gonadotropin + hydrochloric acid + Metformin table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endometrial thickness, number of high-quality follicles, sex hormone levels, blood lipid level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①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8.67% (P<0.05). ② After treatment, the endometrial thickne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mber of high-quality follicles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③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Luteinizing Hormone-LH,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and Testosterone (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④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triglyceride (T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⑤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Letrozole + gonadotropin +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ex hormone and blood lipid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uterine condition, which had a good clinical effect. -
神经损伤是世界范围内致残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神经损伤疾病患病率的大幅增加导致了全社会的健康负担加重[1]。神经损伤主要包括颅脑损伤(TBI)和缺血性脑卒中(CI)等,其中TBI是最常见的神经损伤类型[2],分为急性和慢性两个阶段,炎症是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TBI的药物和方法,迫切需要寻找具有更广泛作用的药物,以缓解TBI后炎症反应[3]。脑缺血是神经损伤患者死亡的最常见病因之一[4],大脑因供血中断而致脑缺血,进而导致中风等神经损伤性疾病[5]。CI诱导了多种细胞死亡形式,如兴奋性毒性、酸毒性和离子失衡、氧化/氧化应激、炎症[6]、凋亡和梗死周围去极化等。目前C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静脉溶栓和血管内取栓以达到快速再灌注,这两者都能降低患者致残率,但都需要在发病4小时内尽快完成[4],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CI患者。
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临床用药经验[7],如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方》中“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和“大秦艽汤(金·刘完素)治中风”等。因此,阐明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的作用机制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益母草来自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临床上主要用于子宫收缩和镇静[8]。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子宫收缩、抗炎、镇痛和抗氧化作用等[9]。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益母草对神经损伤也有保护作用[10]。然而,关于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阐明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本研究旨在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益母草的活性成分、靶点及相关通路来探讨其治疗神经损伤的潜在分子机制,为益母草的药理机制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及软件
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活性成分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 STP);人类基因注释数据库(GeneCards);疾病靶点标准化数据库(Uniprot);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平台(STRING 11.0);Venny2.1软件、Cytoscape 3.6.0软件和在线作图工具微生信。
1.2 益母草活性成分的筛选
通过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输入“yimucao”,搜索得到益母草的活性成分, 然后,在TCMSP中设置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及药物相似性(DL)≥0.18;在BATMAN-TCM中设置“药物-靶点”相似性模型阀值≥20,调节P值≤0.05,筛选活性成分。
1.3 活性成分靶点的预测和筛选
在获得益母草活性成分的基础上,检索TCMSP和STP数据库,限定种属为“Homo sapiens(人类)”,获取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PubChem数据库来确证收集到的活性成分,将其标准化并下载 SMILES序列。再通过TCMSP数据库搜索确证后的活性成分的靶点,将搜索的靶点按照度值从大到小排列后得到益母草的潜在靶点。在数据库STP中,搜索SMILE式,筛选条件为“概率>0”,删除重复值后预测得到药物的潜在靶点。此外,由于益母草中葫芦巴碱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治疗神经损伤作用,故将该化合物也纳入活性成分范围内[11],并通过TCMSP和STP数据库获取其成分靶点。
1.4 疾病相关靶点的筛选
通过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以疾病名称“cerebral ischemia”和“traumatic brain injury”进行检索,获得神经损伤相关靶标。
1.5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标准化及PPI网络构建
利用疾病靶点标准化数据库Uniprot,分别上传上述得到的益母草潜在靶点与神经损伤相关靶点名,获取其靶点的标准基因名以及Uniprot ID。为明确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疾病的潜在靶点,将二者的靶点上传至Venny 2.1 软件绘制韦恩图,并导出交集的基因。再将筛选得到的共有靶标蛋白上传至STRING平台,选择“multiple proteins”模式,建立药物靶蛋白-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合分值取中等“medium confidence(≥0.4)”,其余参数默认,利用 Cytoscape3.6.0软件构建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PPI网络。利用cytoHubba插件计算 PPI网络每个节点的度值,筛选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核心靶点。
1.6 富集分析
在上述STRING中的结果下,选择“Analysis”,点击下载“Biological Process(GO)”“Molecular Function(GO)”“Cellular Component(GO)”“KEGG Pathways”。阈值设置为P≤0.01, 并按照涉及的靶点数目多少进行排序,得到GO气泡图和 KEGG 信号通路条形图。
2. 结果
2.1 益母草活性成分的筛选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到益母草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以ADME参数OB≥30%、DL≥0.18进行筛选,得到益母草活性成分8个;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到10个益母草活性成分;加上文献检索的1个化合物共19个(表1)。再将这19个活性成分输入TCMSP以及STP数据库,搜索的结果经过筛选去除重复项后共得到654个益母草潜在靶点。
表 1 益母草筛选所得活性成分序号 化合物 来源数据库 1 没食子酸 BATMAN-TCM 2 水苏糖 BATMAN-TCM 3 芦丁 BATMAN-TCM 4 月桂酸 BATMAN-TCM 5 水苏碱 BATMAN-TCM 6 益母草素 BATMAN-TCM 7 西班牙夏罗草酮 BATMAN-TCM 8 鸟嘌呤 BATMAN-TCM 9 益母草碱 BATMAN-TCM 10 4-胍基丁醇 BATMAN-TCM 11 鼬瓣花二萜 TCMSP 12 ZINC04073977 TCMSP 13 前益母草二萜 TCMSP 14 异前益母草二萜 TCMSP 15 槲皮苷 TCMSP 16 花生四烯酸 TCMSP 17 异鼠李素 TCMSP 18 山奈酚 TCMSP 19 葫芦巴碱 文献 2.2 疾病靶点的筛选
通过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以疾病名称为“cerebral ischemia”和“traumatic brain injury”分别进行检索,在DisGenet数据库中没有检测到TBI靶点,删除重复值后,得到神经损伤的靶点3605个,将疾病相关的靶点与益母草靶点进行Venn交集分析,筛选得到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潜在靶点426个,并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基因韦恩图(图1)。
2.3 PPI 网络分析
将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426个潜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将相互作用靶点的结果导入Cytoscape 3.6.0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由331个节点、6955条边共同组成的网络(图2),同时得到网络中关键靶点的度值(表2)。如图2所示,与神经损伤相关度较高的靶点(度值≥139)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肿瘤蛋白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度值大的靶点提示在网络调控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度值大的靶点很可能是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关键靶点。
表 2 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相关靶点信息基因 度值 靶点名称 数据库中代码 AKT1 225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P31749 IL6 217 白介素6 P05231 VEGFA 19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P15692 TNF 187 肿瘤生长因子 P01375 TP53 186 细胞肿瘤抗原P53 P04637 SRC 165 原癌基因酪氨酸受体激酶 P12931 CASP3 163 胱天蛋白酶-3 P42574 MAPK1 160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P28482 CXCL8 157 白介素8 P10145 EGFR 15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P00533 EGF 150 前表皮生长因子 P01133 PTGS2 146 牛前列腺素G/H合成酶2 P35354 MAPK8 146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 P45983 MYC 146 原癌基因蛋白Myc P01106 JUN 145 转录因子AP-1 P05412 STAT3 143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子3 P40763 FOS 143 原癌基因c-Fos P01100 MMP9 139 基质金属蛋白酶9 P14780 IL-1β 133 白介素1β P01584 2.4 GO生物过程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将“2.2” 项下获取的426个潜在的治疗神经损伤的靶点通过STRING进行生物过程(BP)、细胞组分(CC)和分子功能(MF)分析,以 P<0.01为条件,筛选靠前的GO富集分析,如图3所示。图中纵坐标表示富集条目,横坐标表示基因计数,颜色深浅代表-log10(p)值大小。其中 GO-BP 主要为应激反应、生物调节和细胞通讯等;GO-CC主要为细胞膜等;GO-MF主要为蛋白质结合、离子结合和催化还原活性等。
利用STRING数据库对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潜在的426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出显著的前16条信号通路(P<0.01),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为MAPK、Toll样受体、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IL-17和凋亡等信号通路(图4)。
2.5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通过Cytoscape3.6.0软件得到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的网络(图5)。网络中化合物19个,靶点426个。在图5中,箭头节点代表益母草中化合物,椭圆形节点代表靶点,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益母草中度值相对较高的化合物有槲皮素、益母草碱、山奈酚、异鼠李素、水苏碱、葫芦巴碱等,这些化合物可能是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关键化合物。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借助相关数据库以及各种绘图软件对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共筛选出益母草有效活性成分19个,对应活性成分靶点654个。其中,益母草与神经损伤的共同基因有426个,“药物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与PPI网络结合分析,结果发现,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关键活性成分有槲皮素、益母草碱、山奈酚、异鼠李素、水苏碱、葫芦巴碱等,其中槲皮素对脑缺血的作用最为突出。槲皮素通过发挥抗氧化[12]、抗炎和抗凋亡作用[13]对脑缺血的病理学改变产生了积极的治疗作用。益母草碱通过抗氧化、抗凋亡、保护线粒体和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血脑屏障保护作用[14]。山萘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活性[15]。异鼠李素具有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保护器官、预防肥胖等作用[16]。水苏碱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包括TGF-β、ers介导的细胞凋亡、MMPs/TIMPs、NF-κB和JAK/STAT)抑制细胞外基质(ECM)沉积、降低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血管生成保护血管等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7]。葫芦巴碱具有抗凋亡、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改善认知能力的潜力。
根据益母草靶蛋白互作网络图分析可知,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核心靶点主要为:AKT1,IL-6,VEGFA,CASP3, TP53,MMP-9。AKT1能够通过丝氨酸和/或苏氨酸磷酸化介导调节细胞代谢、增殖、细胞存活、胰岛素信号传导、生长和血管生成过程。据报道[18]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JNK3/cJun/caspase-3,增强Akt-nNOS信号通路,抑制脑缺血大鼠脑内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IL-6可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具有调节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及造血功能,并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IL-6作为促炎细胞因子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NF-κB通路来实现的[19]。据报道,LncRNA MEG8通过miR-130a-5p/VEGFA信号靶向减轻缺血性中风后的脑缺血[20],通过靶向VEGFA,下调microRNA-195促进血管生成[21]。Caspase-3(CASP3)是细胞凋亡途径中最关键的酶类之一,与癌症的发生、衰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等有着重要联系。Nahid等[22]研究发现通过降低Bax/Bcl-2比值和caspase-3活化,可减轻脑缺血后海马CA1神经元损伤,改善脑缺血损伤引起的功能和记忆丧失。TP53是神经元凋亡的主要调节因子,任何降低TP53稳定性及其向线粒体迁移的方法都可以减轻缺血性脑区的神经元损失[23]。MMP-9是一种明胶酶,大脑中许多细胞都能分泌MMP-9。MMP-9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从而引发中风,Zinnhardt等[24]研究发现脑缺血的发生会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产生,尤其是MMP-9,另外MMP-9的激活又可引起血脑屏障受损。
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基因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物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细胞通讯等生物学过程以及蛋白质结合、离子结合和催化还原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所涉及的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的P值较小,被显著富集。TNF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及诱发炎症等生物学效应。TNF-α可以激活JNK,Caspase蛋白酶和转录因子NF-kB这三条信号通路,实现其免疫调节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对脑缺血产生影响。级联p38-MAPK的转导通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缺血、缺氧等条件刺激下可被激活。可通过p38 MAPK和c-Jun抑制炎症反应,对损伤后的神经有保护作用[25]。Yao等[26]发现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恢复神经功能,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破坏,对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缺血神经元释放的内源性配体激活TLR信号通路,导致大量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NOS的产生,从而引起脑缺血后继发性炎症损伤。TLRs介导的缺血耐受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脑缺血的重要靶点[27]。TP53是一个肿瘤抑制蛋白,调节各种各样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凋亡等,此外TP53可不依赖其活性,仅作为一个转录因子来引发凋亡通路。抑制NF-κB及下游TP53可显著减轻神经元自噬和凋亡,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NF-κB、TP53及其介导的自噬和凋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恶化中也起关键作用[28]。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条与增殖,分化和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29]。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了益母草治疗神经损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分子机制,但由于所使用平台的数据收录,更新相对滞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条件口服生物利用度与类药性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因而,研究预测的结果有其局限性。需要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进一步阐明和验证益母草中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从而完善其治疗神经损伤的有效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
-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显著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75) 30(40.00) 29(38.67) 16(21.33) 59(78.67) 观察组(n=75) 38(50.67) 30(40.00) 7(9.33) 68(90.67)# x2 4.16 P 0.04 #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 2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优质卵泡数对比(
$ \bar{x}\pm s $ )组别 子宫内膜厚度(cm) 优质卵泡数(个)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对照组
(n=75)1.52±0.38 1.10±0.35* 1.05±0.38 1.70±0.65* 观察组
(n=75)1.43±0.37 0.95±0.26*# 1.03±0.27 1.98±0.52*# t 1.47 2.98 0.37 2.91 P 0.14 0.00 0.71 0.00 *P<0.05,与用药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 3 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对比(
$ \bar{x}\pm s $ )组别 LH(U/L) FSH(U/L) T(nmol/L)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对照组
(n=75)16.20±
3.448.81±
2.35*6.01±
1.114.98±
0.94*2.90±
0.731.78±
0.60*观察组
(n=75)16.04±
4.426.37±
1.32*#5.89±
1.233.09±
0.87*#2.87±
0.801.39±
0.51*#t 0.25 7.84 0.63 12.78 0.24 4.29 P 0.80 0.00 0.53 0.00 0.81 0.00 *P<0.05,与用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 4 两组患者的TG和TC水平对比(
$ \bar{x}\pm s $ )组别 TG(mmol/L) TC(mmol/L)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对照组
(n=75)2.18±0.65 1.61±0.57* 6.26±1.00 5.20±1.08* 观察组
(n=75)2.05±0.58 1.37±0.54*# 6.04±1.07 4.70±1.01*# t 1.29 2.65 1.30 2.93 P 0.20 0.01 0.20 0.00 *P<0.05,与用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 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头痛 恶心呕吐 头晕 总发生率 对照组(n=75) 4(5.33) 5(6.67) 6(8.00) 15(20.00) 观察组(n=75) 2(2.67) 3(4.00) 1(1.33) 6( 8.00)# x2 4.49 P 0.03 #P<0.05,与对照组比较 -
[1] 王孟玲. 屈螺酮炔雌醇与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民间疗法, 2021, 29(22):77-79. [2] SIMONE A, Laganà. Inositol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estoring fertility through a pathophysiology-based approach[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18, 29(11):768-780. doi: 10.1016/j.tem.2018.09.001 [3] BRUTOCAO C, ZAIEM F, ALSAWAS M, et al.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ndocrine, 2018, 62(2):318-325. doi: 10.1007/s12020-018-1692-3 [4] Rodriguez-Paris D, Remlinger-Molenda A, Kurzawa R, et al. Psychiat- ric disorder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Wystrome. s inwomenńpsychicznych u kobiet z zespospo zespospobiet z zespocy[J]. Psychiatr Pol, 2019, 53(4):955-966. doi: 10.12740/PP/OnlineFirst/93105 [5] 吴盈, 朱冬琴, 王新. 枸橼酸氯米芬胶囊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0, 36(7):753-755. [6] VANDER HEIDEN M G, DEBERARDINIS R J. Understanding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metabolism and cancer biology[J]. Cell, 2017, 168(4):657-669. doi: 10.1016/j.cell.2016.12.039 [7] 孙林, 王海燕, 王美仙, 等. 来曲唑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 37(8):69-70. [8]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及指南专家组.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8, 53(1):2-6. [9] 王燕, 王春莲, 员相冰, 等. 来曲唑与尿促性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促排卵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杂志, 2017, 46(8):160-163. [10] 宋燕. 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效果及临床妊娠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16):75-78. [11] 谢莺, 张淳. 辅酶Q10联合维生素E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指标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20):4747-4750. [12] 史樱. 来曲唑联合低剂量高纯度尿促性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耐克罗米芬无排卵不孕患者的疗效观察[J]. 河北医学, 2017, 23(12):1974-1978. [13] 米娜瓦尔·艾则孜, 古再丽努尔·麦麦提图尔荪, 哈尼克孜·吐尔逊. 来曲唑联合高纯度尿促性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助孕以及生殖激素变化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3):76-79. [14] Hou DF, Ding X, Zhao SX. Efficacy of clomiphene citrate combined with metfomin in the trear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d its influence on sex hormone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Hainan Med J, 2017, 28(17):2799-2801. [15] 余丽金, 肖淑, 许艳. 暖宫保孕丸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0,15(22):3458-3461. [16] 郁从秀, 芮茂社, 赵馨. 来曲唑、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耐克罗米芬性多囊卵巢综合征60例[J]. 安徽医药, 2020, 24(5):999-1002. [17] KAHYAOGLU S, YUMUŞAK O H, OZYER S, et al. Clomiphene citrate treatment cycle outcome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atients based on basal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Int J Fertil Steril, 2017, 10(4):320-326. [18] 华彩红, 尹山兰, 郝尚辉, 等. 来曲唑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耐克罗米芬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胰岛素抵抗、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 38(22):2343-2347. [19] 林霞, 孙启银, 徐菊玲. 枸橼酸氯米芬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对患者性激素及糖脂代谢的改善效果[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8):1726-1729. [20] 王金英, 罗涛, 王晓霞, 等. 来曲唑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胃生长素、性激素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16):3103-3106, 3151. -